@IT·互联网@产品行业故事

产业漫谈:从液晶产业谈中国崛起

2017-11-21  本文已影响123人  小雨商城钱岗
产业漫谈:从液晶产业谈中国崛起

我前几天跟两个兄弟吃饭,席间我们这种“油腻的中年男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家国情仇这些大之又大的话题,他们就感慨虽然我们经历了一段高速的经济增长期,但是经济增长的背后是道德的沦丧巴拉巴拉,另外就是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对人类发展有真正的贡献,中国的基础前沿技术非常缺失,产业结构也只是在中低端游走,缺乏顶端的竞争力。然后我们就争论了起来。

我试图说服他们,我们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些年成绩还是比较显著,并且制造业一点都不low,对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酒桌上的话题碎片而且容易歪楼,所以其实说的一点也不系统,回来我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比较碎片化的知识,上周就写了从内存说到半导体行业一文,本文是第二篇。

电子产业一直是高端产业,我国的情况一直是“缺芯少屏”,芯就是高端半导体芯片,屏就是显示屏,半导体上一篇写过了,本文就说说显示屏对应的液晶产业。

时间先拉回到2000年左右,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因为各行各业的基础都非常薄弱,所以政府主导的方法是“用市场换技术”,汽车、彩电、集成电路等行业,我们基本都是采取跟国外的先进企业合资的方式来发展,但是要么是因为老外鸡贼技术封锁做的比较严厉,要么就是科技产业产业升级太快,才学到的技术,引进的产线还没有熟悉就过时了。

比如显示器行业就如此,早起的显示器都是显像管技术,我们国产电视厂商比如康佳长虹TCL海信等等,虽然在90年代已经取得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但是到了产业升级时,基本再次全军覆没,以2010年为例,当年中国液晶面板进口额超过46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1569亿美元)、石油(1351亿美元)和铁矿石(794亿美元)。

液晶面板占了电视机成本的三分之二,这说明什么?国产的电视机厂商,基本就是把国外的液晶面板买回来加个外壳贴个牌子而已,其他的几乎有含金量的部分,都是从日韩台湾进口的。

液晶技术的基础理论发明虽然主要是美国人,但是在行业的早期,美国一直没有找到商用化的办法,反而是日本人学到之后,买了专利去做电子表和计算器,取得了巨大的市场,甚至差点把瑞士的机械表产业弄死了,随着在手表和计算器这些领域上的应用过程中技术积累和迭代,最终才在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浪潮中,快速的取得了巨大的近乎垄断的市场。

等发现这个市场爆发增长的时候,美国想去做已经来不及了,从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兴建了25条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伴随着液晶面板产业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制造供应链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在几乎所有关键设备和材料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业产业。

这个过程中,产业聚居效应越来越明显,即使在日本企业不是很强的地方,比如液晶化学品、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液晶驱动芯片和高性能玻璃等方面,外国企业也都是把他们的业务总部设在日本,或者与日本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到了1994年,日本TFT液晶面板占了全球的94%,美国只有不到3%,因为军工领域的比如战斗机、潜艇、坦克、军舰上都需要用到液晶显示器,美国政府也对该行业进行了大力支持,但是事与愿违,到了1999年,美国只剩下一家液晶生产企业在苦苦挣扎,美国国防部给出的12000美元一片液晶面板的天价也支撑不了他们,再过一年,连这家企业也倒闭了。

日本的液晶产业这么牛,近乎垄断,是不是其他国家的企业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呢?并不是,韩国企业还是抓住机会成长起来了,他们成长的方法就是“反周期投资”。

在同一代技术周期内,随着产能提升,成本下跌,相应的售价也大幅下跌,应用行业就会增多,然后销量大涨,厂家竞相投入,竞争加剧,导致售价低于材料成本,厂家陷入亏损,随后再随着应用场景增加,需求方增多,厂家又增加投入,进行技术升级,带来新的市场增量,然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

赚钱,亏损,投入,升级,再赚钱,再亏损……这样的过程,就叫液晶周期,在行业亏损期大幅投入资金,升级技术和生产线,一方面挤垮对手,一方面扩展产品的更多适用场景和行业,这种行为,就叫“反周期投资”。而总结出这个规律,并且尝到甜头的,就是韩国企业。

韩国企业从开始量产到盈利,经历过痛苦的产业能量积累阶段。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在1991-1994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但是凭借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1997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持续亏损了8年。

从事后的报道和分期来看,感觉只要坚持得住,前途就一片大好,但是实际上,三星熬了7年,LG熬了8年,才熬出头,这些亏损的过程中,对企业和经营者的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亏了8年的三星,已经连续很多年都是液晶产业的第一第二,而它现在独步天下的存储器业务,它们硬过硬的亏了25年,了解这一段过程,不管之前你怎样看待三星,你都会对他产生敬意。

随着韩国企业的崛起,日本企业节节败退,因为和台湾电子企业的密切关系,日本的液晶企业纷纷把技术授权给台湾企业,希望能够扶持台企对抗韩企,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面板五虎”友达、奇美、中华映管、翰宇彩晶、广辉逐渐熬过了最煎熬的岁月,纷纷成长起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液晶厂商陷入停产边缘。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国台办出面,连续两次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赴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金额高达44亿美元,总量超过1200万片,将台湾液晶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

但是随着2009年韩国企业对台厂商采购量的增加,2009年3-8月,面板的价格上涨了30%以上,台湾人在这个时候并没有任何的仁慈,举起了手中的快刀。

大陆的政府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希望通过雪中送炭,吸引台湾液晶面板制造企业到大陆来建厂,但是台湾的对陆政策却不允许这样,我们用热脸贴了冷屁股。

前文里,三星从投资液晶业务到盈利,亏损了7年,LG亏损了8年,我到另外一篇文章《从内存谈中国崛起》里谈到的三星现在几乎垄断了存储器的整个行业,而三星从准备做半导体到盈利,亏损了25年。25年不赚钱,不得不佩服三星在这个过程中的坚持,现在成为了全球IT行业的顶级巨头,可以说是他们付出努力的合理回报。

我们国家的液晶产业,基本上都是从2002年、2003年开始,2002年NEC和上海广电集团合资建了一条五代线;2003年京东方以3.8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的液晶业务,并且在北京亦庄建厂,2005年量产;2006年江苏龙腾光电建立了中国第三条五代线,这三家就是中国液晶产业早期的三家代表企业,因为前面说过的反周期定律,2006年末,京东方和上广电NEC分别亏损15亿和20亿元,龙腾光电也困难重重。上海广电连续亏损之后2009年卖给了中航技,也就是现在的深圳天马。

一直到2009年,中国的液晶产业依然还是看不到曙光,直到这一年京东方在依然亏损的局面下出人意料地开始大举扩张,连续上马了合肥6代线和北京亦庄8.5代线,掀起了一场“液晶风暴”。

2009年8月25日,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人民币,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此举如同一声霹雳,瞬间击溃了外国厂商的技术与利益封锁联盟。在此后不到10天时间里,日本夏普、韩国三星、LG,台湾奇美、广达等厂商,纷纷宣布放弃封锁策略,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谁能率先填满中国市场需求,谁就能成为行业霸主,而落败者只有衰亡一途。进口关税将导致韩国、日本、台湾的进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外资厂商瞬间扭转封锁态度,抢着在华设厂的根本原因。

随后,2010年,TCL和深超投资合资成立华星光电,投资245亿亿元,在深圳建设一条8.5代线,成为京东方之后,第二家自主建线的企业。

随后,还在盈亏边缘的京东方跟合肥、成都等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募集了超过500亿元的资金,继续扩大投资,随着京东方的规模提升,他们的产业平台,能够为中下游的基础原材料、关键设备研发企业,开辟出生存空间,使得我国自主的电子产业研发体系,有了进入上升循环的机会。

液晶产业跟半导体产业一样,属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三高产业,以前政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技术的合资企业,很难摆脱外资企业对于技术、资本、市场的控制;而自身的惰性,使得这些企业进一步失去了自我升级的能量,只能沦为外资厂商的傀儡。但是随着越来愈多的中国企业突破了技术和管理以及市场发展的瓶颈之后,为整个产业都争取到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比如在合肥6代线上马后,原来生产CRT显像管的咸阳彩虹集团,开始上马液晶基板玻璃配套项目;原来生产胶片的保定乐凯,上马偏光片项目;此外还有一批半导体设备企业,在为研制半导体和液晶生产线的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攻关。

一旦中国企业突破了产业基础技术的瓶颈,那么决定产业成长速度的,就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进取性的高强度投资战略。京东方截止到现在在液晶产业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3000亿元,已经是全世界投入最大的企业之一,中国的人民币玩家在研究透反周期投资的规律,以及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之后,也开始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和心得。

到了2016年,中国的TFT-LCD面板按面积计算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二,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扭转了电视面板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在京东方、华星光电以及中电熊猫等面板大厂的大力布局下,在2018年~2019年中国大陆TFT-LCD产能规模将有望赶超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今年的10月26日,京东方在成都宣布自己的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开始量产,已经向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等十余家客户提供了量产屏幕以供他们做研发和采购的参考。去年全球99%的AMOLED的手机屏幕都产自三星,这也是全球第二条六代AMOLED生产线,这意味着明年开始,市场上就会有中国品牌的AMOLED屏幕供应,甚至苹果都能从高度依赖三星的局面里走出来。

过去,由于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对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税率较低,2005年确定为3%。随着京东方5代线的投产,26英寸以下尺寸面板的关税,随即提高到5%。一旦中国本土TFT液晶面板产业起飞,中国不仅可以把所有液晶面板的关税提高到这一水平,而且在WTO框架下可以继续提高。仅此一项就能使进口产品失去竞争力。台湾、韩国企业前些年对我们的压倒性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之后,也应该要开始品尝一下迟到的苦酒了。

不管是从内存谈中国崛起,还是从液晶产业谈中国崛起,话题都太庞大,远超出我能力可以驾驭的范畴,但是我想写呢,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另一方面是希望改变大家的一些传统看法。

传统看法里,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还是停留在劣质低价的印象里,但是事实是,整个制造业过去二十年有非常大的进步,背后是整个国家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成绩,跟很多因素有关,人才、投资、市场环境、商业机会、政策等等,缺一不可,可以说是一个咬合得非常精密的机械设备一样,缺一个都不行。这也侧面解释了,过去几十年为什么是我们国家在崛起,而不是其他国家。

另外,不管开局时的技术是买来的,还是人才是引进的,能够消化这些技术和人才,并且能够产业化,本身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全社会的协同到底有多重要,能够取得怎样的巨大效益,只有领略过这种巨大威力的人才会为之心悦诚服。而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已经进化得非常不错了。

还有很多思考,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太碎片化,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表达出来,只能寄希望于抛砖引玉了,希望我的下一篇类似题材不会太晚。

备注:本文的大部分资料都来自于路风老师的书《光变:一个企业及工业史》,看完本文强烈建议看全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