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穿新衣
齐帆齐微课主题打卡
记得小时候,总唱一个儿歌: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吃猪肉,穿新衣,
放鞭炮,吃饺子,
小年过了是大年。
闹花灯,二月二,
哩哩啦啦到三月,
春草没过马蹄跟儿,
还是热闹过大年。
腊八前后吃完杀猪菜,就开始买布料做新衣服,过年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过年了。
林场唯一的商店和粮站就挤满了人,都是来购买年货的。
商店和粮店是一栋连接的房子,都提前进好了年货,摆在橱柜里,放在厨架上,挂在棚顶中。
吃的、穿的、还有玩的,在物质匮乏、实行“供应制”的七十年代中期,还算比较全的。
粮店的米面油和商店的冻带鱼冻猪肉、棉花和棉布,是国家供应的。其它的生活用品,都是上级部门根据春节需要进的货。
男的排队买供应的冻带鱼,冻猪肉,捎带称些冻梨,冻柿子。
女的排队挑选各种颜色的棉布料,买回家给一家人做。
老人领着孩子们抬头扬起笑脸,选着头顶高处挂着的各色喜庆的年画,红灯笼。
还有的筐里装着刚刚买好的散装花生、瓜子、糖、茶、烟、酒、酱油、醋、鞭炮。
粮站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主要是购买米、面、油。
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中,买布料的柜台前挤的人最多。大都是女人领着孩子,一手拿着布票,一手拿着钞票,齐刷刷伸向柜台里面的店员。
商店主任大声喊着:站好排,别挤别挤,都能买到。话音刚落,哗的一声,柜台倒向了内侧。
幸好没人受伤,众人帮着扶正柜台。排队的人主动站好排,只听喊声、撕扯棉布的呲呲声,此起彼伏。
母亲领着我也抢着买回四块不同颜色、花样的棉布,是母亲和我们三姐妹的。蓝灰各一块是父亲和弟弟的。
二十几匹各种颜色图案的花布,还有蓝布和灰布,一上午就一抢而空。来晚的只能叹声气,空手回去。
因为家里孩子多,当时经济还比较匮乏,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穿上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更开心了。
母亲把一块花布叠成小方块儿,放进盆子里,倒上凉水没过花布,等到浸透花布再拿出来拧干,凉到院子里的衣杆上。
然后换水,依次将其它布料,也这样浸透拧干,凉到衣杆上。
院子里就飘起了五彩斑斓的彩旗,在寒冷的黑山白雪中,分外鲜艳和喜庆。
这样就可以洗掉棉布的浮色,还可以先缩水。等到做成衣服再洗就不会轻易掉色和缩水了。
母亲拿出一支竹尺,开始挨个给我们量尺寸,让我在本子上记下来。
然后把晾干的棉布平铺在炕上,用炭火熨斗熨平皱褶。
把纸壳衣片模版铺在熨平的花布上,根据实际测量尺寸放大或缩小。用白色扁平石膏笔画下来。
接着母亲拿着一把大剪刀,沿着画线让出一厘米,“咔嚓咔嚓”,几剪刀下去,花布化整为零,一件衣服就裁好了。
母亲将裁好的布片叠在一起卷起来,用布条捆扎好,放进缝纫机边上的花筐里。一下午的时间,全家人的六件衣服就都裁好,放进花筐里了。
吃过晚饭,母亲开始踏着缝纫机,“哒哒哒”赶制衣服。因为我学习好,作为奖励就先给我做了。
第二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我的眼睛一亮,看见了身边做好的花衣服。我急着试穿起来,尺寸合适,时尚的小方领,细碎的牡丹花红叶绿,透着喜庆。
两个妹妹也嚷着说我的比她们的好看。母亲红着眼睛,打着哈欠说:明年你们当上三好学生,也做这么漂亮的花衣服。
我仔细叠好花衣服,双手捧着小心地放进炕琴里。想着,我一定好好学习,明年还要得到母亲的奖励。
家人的衣服刚做好,左邻右舍也来求母亲裁剪、做新衣服了。有男人的中山装,也有女人、孩子的花衣服。
母亲开始量尺寸、铺模板、画线、裁剪、缝制。做好后,整整齐齐的叠着,母亲就让我挨家送过去。得到一些感谢的话儿和衣兜里满满的花生瓜子。
年初一这天,我们都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去拜年。一路上都是女人的花衣服,男人的中山装。
但不管是走在路上,还是进屋拜年,大人们都夸我的花衣服漂亮。
惹得女孩子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有的后悔没买同样的花布;有的后悔没做小方领的;还有的后悔没求母亲帮做的。
我美滋滋的,想着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做一个有贡献的人,接父母去城里生活,好好孝心他们。
长大后我如愿考上了大学,进城工作身居要职,平时和过年都穿着时尚的各种款式的新衣服,家人也进城住进了楼房。
但我还是总想起小时候穿花衣的快乐和幸福。
齐帆齐商学院第12期28天特训营打卡第8篇,1670字,累计165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