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妖言三国历史有意思

妖言三国:曹操之七十二疑冢

2019-08-16  本文已影响6人  白丶o
高陵示意图

文 | 乄妖乀

早期的《三国演义》,如明嘉靖壬午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在讲述曹操临终前的遗嘱时,都无“疑冢”之说。

反而是在清初毛纶、毛宗岗之《三国演义》中,格外添加了“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之语,不仅将曹操‘七十二疑冢’盖棺定论,更是将其历史谜团推向顶峰……

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七十二疑冢……

参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并序》尝言,‘元康八年(298),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首先《遗令》是陆机在宫内秘阁无意中发现的。而陆机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孙,其所述《遗令》内容可信度极高。

而《遗令》云,‘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换言之,曹操西陵之位置,遗令中并未遮遮掩掩,亦无任何隐秘。

《晋书·宣帝纪》载,‘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鄴。’《三国志·贾逵传》亦载,曾‘遂奉梓宫还鄴。’皆有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之记载。

《艺文类聚》(卷十三)载曹丕在《武帝策文》云:“卜葬既从,大隧既通。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占卜葬日既定,墓冢隧道竣通。面对漫漫长夜,相伴幽幽深宫。如此昏暗无明,何时有所穷尽。卤簿已备整齐待命,三官已绪骈比罗列。前方旗纛飘扬高引,避邪方相舞戈相护。永离那宫廷故居,去登程这片山阿。)

曹植亦存《诔文》云,“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闼一扃,尊灵永蛰……”即曹操的安葬仪式公开而盛大,三官、卤簿、群臣皆参与其中,曹丕、曹植亦皆对墓室有过描述。换言之,参与安葬之人皆知曹操墓的确切位置,在当时并非什么隐秘之事。

而且在古代帝王中,曹操是中国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其在《遗令》中道,‘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植亦在《诔文》有云‘明器无饰,陶素是嘉’,即在陪葬品中,最值钱的不过是些素色的陶器而已。

那么参照曹操如此节俭之作风,又岂会在生前耗费巨资去设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即使至后世几百年间,亦并无‘七十二疑冢’之说……

《太平御览》晋·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中,两次提及曾亲自至邺县参观过铜雀三台,并谈及至邺县之行所见所闻,其中并无曹操墓在当时已然成迷、难觅踪迹的任何相关言辞。

南朝·谢眺在《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中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说明谢眺知晓曹操高陵的确切位置。

铜雀三台之金凤台

参《资治通鉴》(唐纪十三)载,贞观十九年(645)二月……上至鄴,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即曹操去逝420多年后,李世民亲征高丽,大军路过邺城故址,亲自撰写祭文(《祭魏太祖文》)祭奠于曹操墓前,并收录在《全唐文》(卷十)中。

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对‘邺县’注云:“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且在唐诗中,多有提及铜雀台、曹操墓的诗作,却并无任何有关‘曹操疑冢’之提问。由此可见,从三国到唐代,“曹操墓”的地理位置明确,并无‘曹操疑冢’之说。


既然如此,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之又是盖因何来……

参《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即曹操意将墓地设于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侧高岗之上,但既不封土,亦不种树,并无任何标记。曹魏以后朝代几经更迭,作为魏国国都的邺县也兴而复衰。

《资治通鉴》载,‘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坚徙相州于安阳,毁邺城及邑居……

即杨坚镇压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同时,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下令火焚邺城,并将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加之邺城临近漳河,随着漳河不断改道,城池及祭殿、藏玺室、陵屋、铜驼、石犬等标志亦荡然无存。

南宋·王明清《挥尘录》(卷二)中载,‘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十月诏,魏武帝葬高陵,在邺县西……置三户,岁一飨以太牢。’即宋初应至少知晓高陵之大体方位。

而百年后,王安石于《将次相州》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虽未提及‘八九丘’之义,但显然虽知方位,却已无法区分邺县西群墓中的曹操陵墓。

至南宋朱熹理学确立蜀汉正统后,南宋·李壁为‘八九丘’作注曰,“余使燕,过相州,道边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即‘曹操疑冢’的首次出现。

而南宋·俞应符亦在《漳河疑冢》诗中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而‘七十二疑冢说’则出自南宋·范成大《七十二冢》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范成大奉旨出使金国,路过漳河所作,并于《揽辔录》中曰:‘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南宋将北方金朝喻为夺权窃国之曹魏,致使曹操的形象产生了翻天的变化,而‘七十二冢’说亦出现于南宋。换言之,‘曹操疑冢’滥觞于北宋,兴盛于南宋

元·杨涣的《山陵杂记》云:‘曹操没,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而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亦云:‘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即‘七十二疑冢’进一步被载入史志之中。

此后不仅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中经常提及,至清甚至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


然而宋元之后被人文墨客,来此凭吊的‘曹操疑冢’,实际上是邺城故址以西漳河沿岸的一片古墓群。

1956年河北省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尚将其冠以‘磁县七十二疑冢’。后考古证实,所谓“曹操疑冢”的陵墓只是东魏、北齐皇室与贵族的墓葬群,共一百三十四座。至199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其正式更名为“北朝墓群”。

磁县北朝墓群

而曹操墓已于2009年,经考古发掘,并且经过中国考古学界一致认定,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认可通过。

至此推翻了‘疑冢’的所有说法,并最终终结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千古历史疑案。

关灵净妖❤师化魂注

文集目錄   |   前篇:魏武揮鞭英雄遲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