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硬读《随园诗话》(209)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98人  真老实人_425a

卷六(一五) 【原书卷六·四九】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亮;“芳,旷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韵》而拉杂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杂侏儒,坐华堂而宴乞丐也,不已乎?

僻韵,指在诗词创作中用险僻的字作韵脚,又称“险韵”,也有用“尖叉韵”代指。

昌黎,指韩愈。

斗险,此处指在诗词创作中故意选用险韵。

《唐韵》,由唐人孙愐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盂兰会,即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灵的祭日,称“盂兰盆会”或“盂兰盆斋”。(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效尤,指仿效坏的行为。效:仿效。尤:过失。《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宋史·李沆传》:“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傎,音diān 释义:1、倒乱失次。《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为晋文公之行事,为已傎矣。2、古同“颠”。颠倒;错乱。如:傎倒(亦作“颠到”。颠倒;错乱);傎乱(颠倒错乱)。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这是袁枚作诗的又一原则。何谓好韵?响、亮、常。尽量少用僻韵。选韵之好坏,在袁枚眼里已然成为“宋、唐之分,亦从此起”的标志之一。学习中,首次知悉“尖叉韵”一说。该说源自宋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与《谢人见和前篇》都用“尖”、“叉”字为韵,如“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老大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尖”、“叉”皆险韵,而能如此浑成,毫无牵强凑泊痕迹,故以“尖叉”代善用险韵。苏轼之后,后人多有故意以“尖、叉”为韵作诗,争奇斗巧,蔚为大观。“尖叉韵”诗竟成为宋后诗坛一大奇景。或许,袁枚正是看到了这些为写而写、内容空洞的诗词才有此之说的。

附:尖叉韵,属于险韵的一种,是指诗中用冷僻的、不易构成诗意的字入韵。这是由于宋代苏轼《雪后北台书壁》二首和《谢人见和前篇》二首以不易构成诗意的词语“尖”“叉”二字入韵,后人就把这种险韵诗称为“尖叉”。下面各录一首:

苏轼《雪后北台书壁》之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尖”字属于窄韵之盐韵,更主要的“尖”字俗而不易入韵脚。

“马耳”是山名,山有二石并立,形似马耳,在山东诸城县西南。

苏轼《谢人见和前篇》之二

九陌凄风战齿牙,银杯逐马带随车。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

“叉”字属于麻韵,虽不是窄韵,但是也很俗,不易构成诗韵。苏轼的尖叉诗算是成功的。王安石有很多和诗,也是以尖叉入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