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E我爱编程程序员修炼营

趣谈技术-掌握“复制-粘贴-改”的IT技能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3人  熊猫读书营

“Stop Trying to Reinvent the Wheel(不要重复造轮子 )”, 可能是每个程序员入行被告知的第一条准则。在公司里面,我也会对团队里面每个新进的成员反复灌输这个理念。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非易事。

寻找轮子

所谓“轮子”可以理解为行业里面的技术解决方案。特别是当今开源社区的盛行,开源软件以及开源技术方案层出不穷,这为寻找轮子提供了丰富的途径。

避免重复造轮子

一个轮子能够个被复用,体现了软件的复用性。

使用轮子,本身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大化享受当今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避免了从零开始开发的繁琐以及复杂,有效降低成本。

以ORM框架为例,在Java领域,真正做到强大的唯有Hibernate几家,一方面,开发如何自己来实现ORM在技术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开发自己的ORM需要很多的人力以及技术投入,一般的小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来做这方面的研发。

以 GNU/Linux 操作系统为例,如果不是 Linux 作为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给了 GNU 计划,那么 GNU 也许不知道要延迟多少年才能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另一方面,GNU 计划,提供了很多 GNU/Linux 操作系统的生态软件,让 GNU/Linux 操作系统更为普通用户所接受。

轮子难找

因为选择很多,所以很难选。目前,软件行业空前发展,以分布式消息服务框架,光开源的产品就有很多,包括Apache ActiveMQ、RabbitMQ、Apache Kafka、Apache RocketMQ等。这就对个人的信息检索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正因为有很多选择性,这也对用户各种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要了如指掌,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对于用户的技术要有很高的要求。老卫的《分布式系统常用技术及案例分析》一书,为开发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择依据。

其次,这个轮子好不好用,需要时间来论证。不能一眼就判断出一个项目的质量以及易用性,这其实需要大量项目经验的积累。即便做出了选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合理性。毕竟项目很多问题,只能在运行中才能体现出来。

最后一点是,好轮子需要打磨。要想将一个开源项目成功整合到自己的项目中,需要对这个项目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大部分的开源项目的文档质量参差不齐,当使用轮子时,只看文档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源代码甚至深度修改定制。即便集成到了自己的项目中,也可能需要不断的进行修正调优以符合自己项目的实际。

掌握IT技能的“复制-粘贴-改”

合理复用现有的好轮子,以最大化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如果说,轮子代表了框架级别的可复用的项目,那么“复制-粘贴-改”则是更加精细颗粒度的代码层次的复用。

很多开发者都很鄙视“复制-粘贴-改”,认为所有的代码必须要从0开始敲出来才能真正牛人。这其实有失偏驳。

比如,开发人员C君在A项目里面写了一段方法,经历住了上线的压力,目前也在线上能够稳定运行。那么如果项目B也需要同样功能的方法,C君有必要再从头去敲一遍代码呢?为什么不直接“复制-粘贴”,除非有特殊的需求或者有对该方法的更好的改进,那么大胆的“复制-粘贴-改”即可。或者将该方法重构出来,放到项目A和B共享的公用项目里面不是很好?从头敲一遍已有的代码,除了增加自己的敲错的机率意外,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处。当然,可能锻炼了打字速度。

要掌握“复制-粘贴-改”的技能,最难是要做到“改”这一点,因为这一点做不好就是抄袭了。以前,老是说腾讯的软件大多数模仿云云,但恰恰是人家“改”的功能出神入化,时间证明了,那些曾经被腾讯模拟的公司、项目,要不死了要不半死不活,而腾讯却稳坐大佬的位置,可见“改”功的重要性。

很多配置文件,其实能少打就不打。比如 Maven 的 pom 文件坐标,你想要什么类库直接上中央仓库去查找并“复制-粘贴-改”下即可,实际上没有必要手打,打错了XML也不会给你提示哦。

理解了复用轮子的理论重要性,我们来看下真实的案例。

据统计,Google 有软件工程师平均一天写 100 ~ 150 行代码,而且已经算是业界高效的了。这从侧面反馈了,写代码并不是一天中工作的重心,高效的工程师更加注重于花时间在代码的思考上面。

当然,这种开发方式也不是见得为所有的开发者所接受。正如开篇所讲的,热衷于重复造轮子的人还是不少。

本文作者为慕课网讲师老卫,已向作者取得授权。

写作排版不易,文末给点个赞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