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简书的故事|经典两面观
人过中年,重负未释,无论时间、心境和思想都被现实冲击压迫得杂乱无章。日月相推已如昼夜之间明晃幽暗自惭形秽的我,更不要说让我静下心来读那些建筑在海市蜃楼之上的经典了。
直到我遇到了简书,一个建筑在世俗与理想之间的行宫幽境。
在此之前,我看过易经论语,想过在文化与道德的深层上溯源寻根。也读过鲁迅、胡适和林语堂等一些大家的经典,想过借助站在那些文化巨人的肩上,心生共情,与他们一道去追寻我们的过去,读懂属于中国的鲁迅,再去借鉴胡适、林语堂这两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思想奇人。
其实过往诸圣,还是一直把身心思想行走时光隧道东西时空里的思想旅人,他们在以他们各自的敏锐和才情,在试图为人们揭示眼前与身边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各自为自己用他们那些优美的文字作起一层厚厚的茧,让旁人只被他们自带的文化光芒炫目,却极少有人体会,名人与凡俗一样,也会困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学出偏见,作茧自缚。
经典与凡俗之间的区别就像蚕茧与雨燕,前者可以织锦,华丽他人锦缎,本身便可以自带光泽。而凡俗却似一只每天都在风雨中往来穿梭的雨燕,在只能筑出雀巢,为自己遮风挡雨。为了生存,每天都在为一家的生活奔波。
其实,名人也是人,在这一点上与凡俗人无异,除去他们在历史的长河能以自己的特有的见识、思想和智慧留给与众不同的文化闪光外,在其他方面,他们同样也有凡俗人一样的无奈、孤独和落寞。以他们各自的一生之思,最后都跌入偏见的陷阱。
阅读的学习,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不能辩伪,则难保其真。不能存真,则易陷入知识的困顿和观念行为的盲从。
因此,导致自己在日常的写作中迷失思想与前进的方向,从而形成,虽有日更,却难有上进,日更虽多,却难见其效。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每天都像一只没头的苍蝇,让自己每天都在一直反复无常挖掘的那一口口由谬论、盲从与认知的枯井里四处乱撞,日久经年,没有一口能挖出清冽的甘泉来,更不用说通过不断地日更与写作带来认知与思想上的提升了。
为此,对于经典与生活的阅读,当做两面观才行。对于阅读和学习当齐头并进同时进行才更妥当。
简书,好就好在,在这里,既有各家对文学经典的推介、分解与论述。又有很多个人对实际生活喜怒哀乐的真情表述。让一个人的阅读和思想,既能共情于凡俗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穿行于经典的思想,对自己经历的生活有更进一层理解,体会与思考。在虚实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让自己日有所思,学有所得,看清自我,补齐短板,相互促进。从而在写作的方法、感情和思考三个层面的格局与高度上,不断学习别人,看清自我,通过学习和感悟,提升自我。
通过在简书阅读学习,既可以通过阅读生活,进一步体会经典。也可以通过对经典理解的提升,更深一层和体会生活的妙处,通过同时对文学经典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增进对生活的感情,加深自己对经典的理解认知和感悟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和思考实践的过程。
简书,就是这样一面可以让人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镜子。虽然一时不能让你的写作和努力立竿见影,功成名就。但它可以让你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对照与发现,找出差距,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如此,即使不能通过文学,青史留名,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旅途,异彩斑斓,淡定从容,通达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