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还不能坚持看完一本书?(完整版)
书籍,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便宜的学习工具,然而书籍和我们之间真正的成本关系,不是书的价格,而是时间和精力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读却耗不起这个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买了很多书,却束之高阁。
不是没有时间、精力,而是我们内心没有足够的阅读动力。
做一件事情,动力比工具更重要。当我们有了足够强大的动力去做某件事,会下决心找各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阅读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阅读的动力。
先从一本书开始,《基里尼亚加》
《基里尼亚加》《基里尼亚加》,科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迄今为止获奖最多的科幻故事集,37次杀入雨果决选的作品。
基里尼亚加是非洲肯尼亚的圣山,这本书讲述的是巫医柯里巴在这座圣山上重新恢复原始部落的旧俗。
有一天,一个名叫卡玛莉的小女孩儿带着一只翅膀受伤的鸟来找柯里巴,请求主角巫医柯里巴治好那只鸟。柯里巴说我可以治好它,但它还是会死。因为它已经不能飞了,飞翔过的鸟儿忍受不了在地面生活。但卡玛莉仍然坚持,柯里巴于是医好了那只鸟,卡玛莉则帮柯里巴打扫卫生作为回报。
打扫卫生的时候,卡玛莉在床下面捡到一本书,萌发了学认字的念头。柯里巴严厉地拒绝了她,理由是:
认字会让你意识到还有其他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然后你就会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
但是卡玛莉偷偷用电脑学习,还自己创造了一门语言,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卡玛莉语。柯里巴爱惜她的天才,但也知道天才往往带来动乱。为了乌托邦的稳定,柯里巴痛下决心,禁止卡玛莉与电脑发生任何接触。在这之后,卡玛莉一直闷闷不乐,最后自杀了。临死前她用卡玛莉语写了一句诗:
我知道笼中的鸟儿为何死去,因为,和它一样,我已触碰过天空。
这个故事有点沉重,也道出了我们现代人生活当中的一个广泛存在却不自知的情况,先看一个概念:
认知舒适区
书中是克里巴不愿意让小女孩儿学习认字,让她呆在低认知舒适区内。现实生活却是,我们成年人自己很喜欢待在认知舒适区内,这个区域里,一切都很熟悉,可控制,鲜有生存挑战,温暖而又安全,无需努力,不被打扰,符合我们对于幸福的想象。
然而,当我们陷入这种熟悉安全的认知环境中,其实是陷入了另一种停滞和蜕化。
记得听过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观点:
苟且链
当你与世无争,不付出努力,或者是努力地“不努力”时,你就会陷入到持续的将就和苟且当中。
你以为的舒适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快乐,你永远不会体会到不断在痛苦当中赎回快乐,让自己的快乐放大的感受。
就像花了一大段时间精力,读完一本颠覆你认知的书籍的快感,坚持跑完马拉松,坚持了100天的写作任务之后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经验了之后才有的快乐。
回到阅读,与其他的娱乐活动相比,读书(尤其是读工具类、成长类书籍)的过程会比较枯燥乏味,但读完一本让你认知升级的书籍之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足以抵消过程的痛苦。
而对于从未体验过这种快感的人,根本挨不过这个漫长单调的过程。
一、你之所以还没有读完一本书,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体会过认知升级的快感和价值,你也还没有意识到认知停滞,生活在苟且链中的悲哀。
我们每个人内在与生俱来都会有向上成长和满足好奇心的动力。
选择一本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略高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的书籍,坚持读完它,感受突破认知的成长的快感。
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挑战认知舒适区的行为,一段较长的阅读行为的积累,持续挑战认知舒适区,生命会因为这份挑战而蜕变。
当我们不能坚持阅读行为的时候,请回想起"苟且链"这个词,我们是不是又在任由自己退回认知舒适区,允许自己开始苟且的生活?
分享一个小故事:
兔子对小狗说:你有《时间简史》吗?
小狗愤愤的回答:我有时间,也不去"捡屎"!
我们应该听过盲点,我们唯恐某个认知的盲点把我们带入可笑甚至致命的陷阱。
“非君一言,险误大事。”“闻先生之言,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三国演义》里刘备常说的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认知盲点可能导致的谬误和危害。
而其实兔子和狗之间的差距,却不是点的差异,他们的思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而是相差了一个维度,狗的认知世界中,根本不知道《时间简史》是一本书的。
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另一个概念:
盲维
第一次是在罗辑思维中,听罗胖说这个词。之后才知道是吴伯凡老师首创的。
德鲁克在总结德国人在一战和二战中如何因为局部的严谨而导致整体的失败时说:
“德国人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个个小陷阱,以便顺利地掉进一个大阱陷。”
从这句话里我们更能体会到盲点与盲维的区别。
我们唯恐认知的盲点,把我们带向失误,而真正的问题却是,我们完全没有看到事情还存在另一个认知维度,这才是致命的。
大家如果看过电影【碟中谍1】,有一个片段,阿汤哥吊着绳索从天花板下来,尽管整个研究室固若金汤,但顶部和空间的维度,是盲区。这个盲区,恰恰造成了机密的失窃。
【碟中谍1】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单一认知的维度,很有可能是我们没有认知到某个关键维度,导致满盘皆输。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指陷在局中,单一的维度,看不清全局,而旁观者,往往能看到更多维度和面相。
你为什么还不能坚持看完一本书?(完整版)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日本馆,设计师玩了一个双维视角。
2017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进入二层展厅的参观者,俯瞰地面上一堆由旧衣物和头发组成的,中间有个小洞的垃圾堆。而展厅一层的参观者,则从垃圾堆的小洞中把头伸出来,看到的是与视觉平行的垃圾堆。不同视角维度的参观者,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感受,也一定是不同的。
设计师用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提醒我们:
生活中的事物,需要多维度去观察和思考。
提升认知维度的最佳方式?
阅读+反思
没有反思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反思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的认知在维度上的差异?自己是否是存在认知上的盲区。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不同的是,我们的人生之书是未知的,由我们自己去书写创造。
阅读,是在阅读别人的生命,以旁观者的视角看他人的生命轨迹。每个人的人生,是在千千万万中选择中,确定了一种轨迹,而阅读,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种不同的选择的维度,无数种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维度。
二、你之所以还没有读完一本书,是因为你还没有意识到,在人生大大小小的抉择中,对某一个关键维度缺乏意识和感知的盲维,比盲点更致命!
而提升和拓展认知维度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反思"。
前几天,去一家好久没去的服装店,明显感觉这家店的衣服品味大不如前,美女老板一直侧卧在沙发上看手机。闲聊之下,美女老板和我说,现在每天在手机上点点,玩一下数字货币,就可以收入几千元,衣服卖不卖无所谓了。
那一瞬间,我其实有点懵,如果读书有用,为什么有些书读得多的人混的并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读书?
有没有可能,读书和所谓的"混的好"的相关性并不高呢?
还是要从两个维度来说明:
第一个 : 食物链
食物链,不仅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我们人类社会,同样也存在一个“食物链”,每个人在这个食物链上的地位,取决于他掌握的资源。
前几年流行过一句话:我爸是李刚。这就是一个食物链排名的重要因素。
食物链的排名由资源的多寡决定,资源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权力,还可以是过硬的社会关系、独一无二的技术、出众的美貌、影响力、巨大的名望等等。当我们把人生的未来和方向,寄托在食物链排名上,基本上大多人会绝望。因为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基本上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了的。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这本书提到,我们知道所谓“精英”们之所以成功,既不全是天赋和努力,也不全是关键时刻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家庭出身很重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行业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几乎要放弃努力了?
虽然,食物链排名对个人相当不可控,但庆幸的是,人生是多维度的,还有另外一条链可以追求:
第二个 : 智识链”
智识,就是智慧和见识。
智识不是一种资源。智识是“三观” : 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对人生的追求,也是经验和做事的手段。
相对食物链而言,智识比较可控。读书就是提高智识水平最简单的办法,门槛低收费少,你只要愿意下功夫就可以。当然,读书也有天赋和机遇的问题,但是毕竟比食物链上的爬升容易多了。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里,龙应台鼓励儿子去追求可控的智识链。
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你之所以还没有读完一本书,是因为你还没有意识到,人生除了被不可控的资源"食物链"左右,还有一条可控的"智识链",值得追求。
成人提升智识链排名的即便捷又省成本的最佳方式 : 阅读。
接着和美女老板聊,什么数字货币?我无意间瞟了一眼她的小本子,赫然写着几个字:区块链。哦,你懂区块链?不懂!跟着别人。
好吧!原来美女老板背后有个高智识的人,真正的赢家是幕后那位高智识者!
透过阅读,不断突破认知舒适区,享受认知升级带来的快感;
透过阅读,避免陷入狭隘和偏执,让自己的视角和思考更多维;
透过阅读,提升智识链的排名,让人生更可控。
这些阅读背后底层的价值和意义,是否足以让你愿意拿起一本书,挨过那段枯燥乏味的阅读期,挨过那些突破舒适区的不安和焦虑?
如果这些还不够,再为你的阅读添把柴:
苏菲五步阅读法,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提升阅读的效果,缩短阅读"痛苦"期,尽早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