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称赞伯夷、叔齐品行高洁,他们饿死了,而那些不走正路的人却能终
今天翻史记到伯夷列传,先谈谈伯夷、叔齐吧!他们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史记说是:伯夷、叔齐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也对啊!他得到了所追求的仁德。其实我真不赞同伯夷、叔齐的行为,若是这样才算品行高洁的话,那我宁可不要,我只想开开心心地活着。我觉得他们是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愈加显赫才被后世认为品德高洁,这也是我不喜欢孔子、不喜欢儒家的地方,喜欢限定让别人一定要怎么做才符合他们的规范。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孔子自己都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还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孔子因此求权势未果转而去求名,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其实若是真按孔子说的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就行了,想当什么样的人由自己决定,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人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人能管的也只有自己。
-------------------------------------------
喜欢本文可以点赞收藏转发,或者关注我看其他文章,肯定有您感兴趣的内容。有任何看法意见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