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的了。只要随便拿起任何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哪怕读上半个小时,整个人马上就会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畅,精神也得到了纯净、升华和加强。”
读叔本华的作品就如同叔本华谈经典阅读的感觉一样。食物和书籍是读者身体上和精神上赖以为生的东西,人的身体只吸收与身体同类的食物,同样,对于阅读,每一个也只记住让他感兴趣的事情,而这总于阅读者的总体思想或者利益目标相符的东西。如朱光潜所言,深人所见亦深,浅人所见亦浅。
以下,就肤浅地写一写叔本华,这个只为哲学而生,却不靠哲学谋生的人;这个缔造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却过不好自己一生的人。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01
“我的父亲给我意志。”
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德国的但泽(现在的波兰格坦斯克),其父亲海因里希·弗罗里斯,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国王曾册封“枢密顾问”。祖父是荷兰人,在曾祖父时移居格但斯克。因家族是有钱有势的名门望族,据说俄罗斯彼得大帝和皇后凯瑟琳到格但斯克游览的时候,他的家就是俄国皇室的专用招待所。家业传到海因里希·弗罗里斯的祖父手中,祖父把事业扩大,置了许多产业,家庭声势浩大。
叔本华的父亲海因里希·弗罗里斯的长相令人不敢恭维,身体矮胖,广阔的脸上嵌着一双突出的眼睛,鼻子粗短朝天,嘴巴又宽又大,一副小耳朵也不灵光。也许是因为宠爱,也许是因为如此浩荡的家业,海因里希·弗罗里斯个性刚愎而且暴躁,但天资极高,长袖善舞,先天具有极强的商业头脑,早年旅居英、法多年,英法的文学知识相当丰富,尤其对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情有独钟。虽是商人,但海因里希·弗罗里斯却异常向往着自由,有着非凡的意志力。
这一点也许是沿袭其家族的徽章——“无自由,即无幸福。”正是这样的思想和非凡的意志力带给了叔本华根深蒂固的影响。
为了叔本华8岁那年,随父亲游历法国,为了将来的从商,父亲让他学习英文、法文,于是就把他托付给一个富商朋友,自己返回家乡,8岁的叔本华独自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两年后叔本华回国,父亲为了让他继承商业,坚决把他送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把他送到挚友的店铺中去学习,但是叔本华对这种行业始终提不起兴趣,经常偷看闲书或耽于沉思。那些来来往往的商人气息,让叔本华极其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市侩,因而更加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立志安静做学问的种子。
父亲则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儿子弃商从文,然,就在叔本华17岁那年,父亲却自杀了,为他留下了巨额遗产,这让后来的叔本华一生都没有生活的压力,尽管后来管理叔本华财产的银行倒闭,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叔本华的生活。
父亲死后不久,叔本华打算继续信守约定,以继承父亲的商业遗志,但是对商业生活的憎恶和厌烦,与日俱增,情绪忧郁,处境恶劣,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他数次写信给他的母亲,要求辞去商业的工作,终于在父亲去世三年后,母亲谅解了他的苦衷,从此,终于从囚徒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踏上了一条哲学之路。
海的波文02
“我的母亲给我智慧。”
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性格开朗,极富才华,热爱写作,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喜欢交际,是个浪漫主义的小说家,与当时很多的文学名流交往甚多,尤其是与大文豪歌德交往密切。这对叔本华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叔本华的志趣与母亲相近,尤其是母亲从小要求他写日记的习惯,让他受益颇多,所以他一直认为,他的智慧是母亲给予的。
然,因为约翰娜享乐至上,叔本华的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极不融洽,再加他们之间相差19岁,商业与文学的互不欣赏,让家里充满着无休无止的争吵,叔本华就在这样一个极度缺爱的环境中度过。
父亲自杀,母亲处理了遗产之后就急着带女儿离家,进行自己的文学和自由恋爱去了。这让叔本华认为,是母亲轻浮的生活方式害死了父亲,于是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相当恶劣。唯一对母亲感到有情的,是母亲对他弃商从文的恩准,但这点恩情也被后来母子的互相仇视消失殆尽。
在出版《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一书时,送给母亲,母亲不仅不感兴趣,反而讥笑说,书根本卖不出去。叔本华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你的著作,连堆破烂儿的屋子都不愿藏一本的时候,我的著作还会有人读它。”彼此针锋相对,争吵激烈,最后母亲气愤地把他推到楼梯下,并对他说:“你令人无法容忍,是个十足的累赘,很难跟你生活在一起,你的自负掩盖了你所有的优良品质。”
这一年叔本华26岁,从此,有生之年再也没有与母亲相见过。
这种关系障碍让叔本华对女性一直抱有傲慢与偏见,在后来的作品里,几乎把女人批评得“体无完肤”。在《论女人》一开篇,他便说:“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们轻佻琐碎,缺乏远见。”
虽然他也曾痴狂地恋爱,但终身未婚。
海的波文03
“我的命运暗淡无光。”
叔本华在形容自己的一生时说:“我的命运暗淡无光。”
多么无奈的痛苦。梳理叔本华的一生,幼年时缺爱,成年后不仅爱情不顺利,而且世俗意义上的事业更算不上成功,没能像他期望的同黑格尔一样用哲学谋取一个职业。一生热爱哲学,在柏林大学读哲学时,却因为战争而未能取得哲学的博士学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柏林大学教一段时间《整个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课,此后,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自由的撰稿人。如果不是父亲的巨额遗产,生活的着落都是个问题。
年轻时写出的哲学著作,自以为解决了哲学的所有问题,自以为会大卖,自以为会迎来潮水般的赞美与喝彩,结果都是卖不到100本,多年后,被当成废纸出售。
后来得到去柏林大学教书的机会,感觉自己的哲学课高于黑格尔,直接挑战,向校方要求,将自己的课和黑格尔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看看学生到底倾向于谁。黑格尔的哲学课向来晦涩,学生都听不懂,所以每次上其课的也就300多人,叔本华对自己信心满满,结果他的课来听的基本不超过5个人,在柏林大学只坚持了半年,就几近崩溃地辞职了。
长期的孤独和抑郁让他的性格越来越暴躁、孤僻,他常被恐惧和邪恶的幻想困扰,睡觉时身边放着实弹手枪,不放心把自己的脑袋交给理发师的剃刀,只要听到传染病传言,就吓得在外飞奔。
罗素曾说,叔本华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除了理财和对动物有点友爱之心,别的一无是处。有一次,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门外讲话,也惹他动火,竟把女裁缝扔下了楼,造成终身残疾。法院判叔本华在女裁缝生存期间必付给她一定的钱数。二十年后,妇人才去世,叔本华在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
叔本华一生无妻,无子,无家,千秋万世赢得了“忧郁、多疑、孤独、暴躁、厌世、悲观、愤世嫉俗、仇视轻蔑女人、诽谤爱情”的名声,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不容,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信上帝,几十年都是孑然一身,孤独、寂寞地行走在哲学的路上。65岁那年,他写完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和补遗》,他又找到了曾经的出版社,但出版社无法再承担赔钱的可能性,就拒绝了叔本华的书稿,无奈之下,叔本华只好把书稿交给一家小的出版社,没想到,这本书一经出版,一下引起了轰动,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一版再版了18次,终于让叔本华名噪欧洲。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著作无人问津,无人提起,无人赞扬,有的是批评。直到六十五岁以后,世人才发现,一个新的思想大厦就好像在一夜之间耸立起来了。
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吃着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他已经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地睡着了。
04
“不折不扣的天才。”
后人把叔本华比作是“时代的继子”。在世时,他热衷于柏拉图、康德的哲学,对黑格尔、费希特等不以为然,他声称自己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却没成想受尽了人们的冷落和谴责,他的哲学,属于全人类,却唯独不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然,他的那些经过深思的东西,终在身后得到了无数的追随者。
受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法国大作家左拉,英国小说家哈代,他们都承认自己从叔本华那里受益颇丰。
作曲家瓦格纳,最伟大的歌剧《特里斯丹和倚瑟》,就是在读叔本华著作后写出的,还因此被称为“音乐中的叔本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压抑学说,此前在叔本华那里也得到阐述,后来他最出色的传人荣格也经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叔本华的观点。
当然,叔本华的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人是尼采,尼采曾经给友人写信:你想知道叔本华对我的帮助吗?我只有这样回答你,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
尼采在回忆购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这样写到:“一个不知名的幽灵,悄然对我说:赶快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即把我的宝贝翻开,我屈服在他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
于是,花了十四天的功夫,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沉浸在那本书中。
不能否认,尼采后来的哲学成就不是来自于叔本华的影响。
“判断力就像凤凰一样稀有,要等上五百年才得一见。”
托尔斯泰曾评价叔本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就在右。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既然不愿意庸俗,那就只能注定做一个孤独的“疯子”了。
海的波文05
叔本华的经典语录
没有什么事情比写出无人能懂的东西更加容易,而以人人都明白的方式表达出重要、深奥的思想,则是最困难不过的了。
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在作怪。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
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人类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推荐阅读: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著 韦启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生智慧录》叔本华著 胡白华译 山东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观念力》叔本华著 陈晓南译 哈尔滨出版社
《认识力》叔本华著 刘大悲译 哈尔滨出版社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 刘大悲译 哈尔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