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学习不好,跟智商无关,而是跟这个有关
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我们把学生按年龄分级、按成绩分班。比如小学6年,中学三年。然后我们以相同的节奏引领他们。最常见的情况是,假设我们身处某中学的代数预备课堂,现在的专题是指数函数。老师就以此内容来上课,然后让孩子回家,做一些相关习题。第二天早上,老师会检查这些作业。之后又是上课,做作业,上课,做作业。
这大概会持续两到三周,然后进行课堂小测。在考试中有的答对了75%的题目,有的答对90%,有的85%。即使考试能帮助我们查缺补漏,但是我们依然有20%不会,就算优等生也有5%的内容没搞懂。就算我们认识到那些漏洞。
但是课堂还是会继续,进入下一个专题可能是更加复杂的内容,但却会建立在我们的知识漏洞上。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你会突然间发现,这种感觉不对劲。
自己明明还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没全弄明白,但是却被逼着去学更加深奥的东西。当这种情况持续数月或数年,知道某一个时间点。我们对课堂上的问题已经不知所云了。
这难道是课题本身很难学吗?或者是有的学生真的比较笨?
当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的时候,却还拼命的往上面加更多更复杂的东西。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茫然,厌倦、学习不下去的心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改变这种情形最好的方法是改变教育方式。要坚持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门知识,才能继续学习更高深的知识,理论上来说这种以掌握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不太实际。
要实现这点,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循自己的学习进度。必须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一对一辅导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种观念其实在100年前的伊利诺伊州,温内特卡市就有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结果,成果很显著,不过无法面向广大群众推广。
但是我觉得现在这应该不是空想了,因为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有各种辅助工具了。学生可以通过看分类视频,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寻找解答。学生和容易就能进行适应性练习。当他把基础漏洞补齐,再去学习高深知识就会相对容易,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希望读到这文章的能顶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