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网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弟子当中谁好学呢?”孔子回答道:“我的弟子当中有个叫颜回的,他比较好学。他从来不会迁怒于人,也从来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是很不幸,他很短命,已经死去了。现在就没有了,没听说谁好学的了。”
鲁定公对于三桓坐大,不甘。
时孔子开坛讲礼讲仁求仁。
一个有需求,一个可以满足需求,于是孔子、定公一拍即合,志同道合,定公任命孔子为大司寇,理国政,誓毁三都,结果三去其二,余一不去,且被反制,又夹以女色,又止了孔子礼仪禄,于是孔子只好开始了流亡。
孔子流亡第五年,定公死,哀公继。
定公是哀公之爹。
有资格品尝且要品尝桃子的味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的似乎不需要什么道理可言。
想了就可以付诸行动了,至于后果思考,从后果就可以看出大概了。
哀公自然也不例外。
此次哀公问贤距离上一次定公之问已经相去十五年多了。
因定公问孔子答,结果孔子流亡十四年。
大概哀公也看出孔子也是力不从心了,凡事虽没死心,但心已然死了,于是哀公不是向孔子问良策而是求良人。
但孔子经历几多磨砺之后,历尽曲折回到鲁国,再听闻熟悉的配方,尽管时间久了,但依然心有余悸。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哀公问夫子,您的学生谁好学呢?
哀公问,谁好学?不是问,怎么算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此时的孔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小鲁睨天的孔子了,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于是,孔子尽管心知哀公之意,但全不顾,只是按照全句号的模式回答完就完了。
孔子解说好学是喜欢学问且学的好,不说其它,至于您哀公想问什么那是您的事,我不管不说。
孔子自画完了,把死颜回填空了,且称赞颜回不迁怒,不二过。
孔子说,只是遗憾啊,颜回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至少我没听说过谁好学了。
哀公想让孔子推荐贤能。
孔子绕了一圈,如何云云,结论没这人。
颜回凡事不二过,孔子我好为伯乐这事在鲁国也不能二过了!不然我真就是过老师了!
哀公心里也不傻,我要活人,你说死人,摆明了不想推荐。
对于孔子的心境,哀公或许能理解,或许不能,结果就不再问孔子了。
在孔子流亡期间,两人名声大震,一是宰我,一是子贡。
只是子贡是自带光环的,与孔子流亡不流亡没关系,子贡有蘧伯玉之根,这不是秘密,且根在卫国,于是不太想招惹。
于是就宰我,才有了宰我回哀公“夏后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且宰我解释为:“使民战栗。”
孔子闻之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给谁说?给宰我说,于是宰我离鲁去齐。
孔子之于哀公,目的只有一个,没有贤能。
他不想再流亡。
他也不想他的弟子因为他而流亡。
他已经因为礼制底线把季氏宰冉求逐出了师门,虽然不能公开支持三桓之一桓去替换国君,但说破大天不也是四兄弟之间的萧墙之此起彼伏嘛!
孔子已经不逾矩了。
哀公二十七年,想请越国讨伐三桓,八月,哀公到了有山氏。
三桓攻公,公逃到卫国,又逃到邹国,最后到了越国。
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
此时孔子虽然早已离世,但结局早就看到了。
有哀公的结局看,哀公只是想了,但能不能想得不多。
孔子中庸。
孔子莫衷。
孔子一是。
因三桓,孔子一过,流亡十四年,有二过机会,誓不二过。
因三桓,哀公一过,客死于他乡,二过的机会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