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拖延症:只是你不是理想中的自己
在心灵鸡汤漫天灌溉的今天,颓丧风气也同时在这个时代粉末登场。在这个时代里,随处可见的是扮演着正能量小天使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散发着段子手们写出来的正能量,但又在某个深夜孤独的时刻,用“丧”的文化将自己包裹,在他们给自己安排的形象中,他们孤独、脆弱,被一些心理疾病,例如强迫症、忧郁症困扰。仿佛谁要是没有一两个“时髦”的心理问题,就会被潮流所抛弃一般。其中,被拿来说的最多的就是拖延症。
图片来源网络很多人张口闭口就是自己有拖延症,并且都认为自己因为拖延症,失去了很多原本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其实,仔细地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声称自己有拖延症的人,往往比一般人勤奋的多得多,他们有每天拼命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有在图书馆通宵熬夜看书的大学生,有在实验室没日没夜的做着研究的科研人员。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觉得自己不够高效,不够专注,总是在拖延之中饱受失败的苦楚,因此他们每天的都在宣称想要摆脱这个“心理疾病”。
然而在心理学中,无论是国际通用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还是在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你都看不到“拖延症”这三个大字,拖延症其实代表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这些每天无比勤奋,却喊着自己有拖延症的人,其实只是一种矛盾心理诉求的体现。
图片来源网络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和学习,但是永远都对自己的状态不满足,他们总是在懊丧着自己因为拖延而失败,但是事实上,他们和“拖延症”真的毫无关系,他们的努力程度可以让很多人汗颜,在任何人的眼中,他们都不是懒惰倦怠的人。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觉得自己深深地陷入了“拖延症”的泥潭之中呢?
小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每天天没亮就来到图书馆排队,到了深夜,他才从图书馆里出来,每天看书十几个小时,别人眼里,他是十足的学霸。但是他总是说自己有拖延症,只要他在图书馆里看书累了,不得不休息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焦虑,认为自己没有保持好自己的高效学习。因此尽管他很努力,但是总是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和计划,他觉得是拖延症害了他。
那为什么会有想小李这样的人呢,他们如此勤奋吗,却认为自己一直在拖延。
这不是拖延症,而是完全是“理想的自我”惹的祸。
他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拖延,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对自己有一个预设——理想的自我。“我应该是能够高效率完成这个项目的人”。“我是应该是个能够在半年之中考取研究生的人”·······在他们的心中,用来对标自己的行为的对象,不是实际的自我,而是理想中的自我,那个想象中的永远高效专注的优秀的人。但是,在现实之中,每个人在每一件事情中,都在消耗自身的能量,这些能量包括了身体的能量和心理的能量,没有人永远像是机器一般保持恒定的高效。人的心理能量不是主观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我们的专注力,但是持续保持长时间的高度专注也是不现实的。正如我们不能要求运动员用短跑的速度去跑马拉松一样。但是在像小李一样的人群心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他们的常态,因此,当他们出现正常的倦怠和疲惫时,他们就会感受到焦虑,而拖延症就是他们给自己无法长期保持专注工作的合理化理由,找到了这里有,他们或许才能缓解一些焦虑感。
图片来源网络所以,那些平时无比勤奋努力,却依旧认为自己患有“拖延症”的人,只是因为理想化了自己从而苛求了自己。对自己过高期望而带来的焦虑感才是他们真正的心理困扰。拖延症往往只是这些问题披着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