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换作以前叫提笔忘字,现在则是看着屏幕愣愣的,脑袋空空,恍恍惚惚。
每当我激情昂扬的讲完一节课后,下一秒就是空的,但是又不得不填满记忆,因为这不比我放假的时候,什么都不想不做又不需要承担后果。
跟朋友说,其实我现在的情绪并不重要,本来担心母亲的情绪,后来想想她身边有着家人的陪伴也能缓和一些,心情也就开阔很多了,时不时的打电话给她就是想说我在这边没什么事,不需要担心。聊天时,我们都不怎么提起……
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大约在我懂事后,母亲从不会主动提起两个字“外婆”,所以我对这两个字甚是陌生,也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任何时期的作文里。渐渐长大,才懂得,这两个字其实是一个伤口,虽然结了巴,随时撕开依旧隐隐作痛……
母亲的母亲在她幼年时因病去世了,丢下了她和她的三个姐姐,外公迫于农村传宗接代的压力,于是再娶。后妈这个角色古往今来都不是好当的,从大姨的口中得知一二。所以母亲不愿提起,无论是亲的还是后来的,亲的提起太悲伤,后妈也许对她的童年有些许阴影,我懂,所以从不主动提起。
外公在我大约六七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我知道母亲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了;过早的懂事,过早的面对生死,也是异常的心疼。
虽然她已经痛过了,不代表现在就无动于衷。在她成家后,她也体会到做母亲的辛苦,时常给现在的外婆寄钱,打电话问候,或者逢年过节去探望。
心放宽了,渐渐的才从她口中得知这个外婆的艰辛,她也是个苦难的女人。
在嫁给外公之前,她育有一儿一女,嫁过来之后生下来我的舅舅和姨妈,她的儿女们长大后,让她选择在其中一方养老。舅舅年轻时爱玩不稳重,家庭条件并没有多大改善,依旧一贫如洗,而另一方则很富裕,最后她选择了舅舅,她说我要留下来帮我儿子,能帮一点是一点。于是把两个表弟拉扯大,在颐养天年之际却患上了老年痴呆。
这件事让我想到并且深思的是社会热议的话题,赡养老人。其实很多人对这几个字误解了,以为给口饭吃就叫赡养。赡养更多的在于用心,关心老人。年轻人都太忙了,忙着为下一代奔波,被停滞的上一代只能孤独的处着,无能为力。
同时也自我反思,作为九零后,对老人的关心真的不够,不是没时间,多半是因为代沟。未与老人相处过,印象中十五六岁时,父亲让我跟奶奶聊两句电话,我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嘟囔着有什么可聊的,接着父亲在旁边各种指点,但聊不到两分钟就挂电话了,总是被父亲埋怨。现在想想,其实是我们的沟通出现了隔膜。上大学后,尤其是工作后,经历了一些事情,开始渐渐的珍惜和他们聊天的机会,而聊天的内容虽然翻来覆去的,却也不会厌烦,是因为我们都怕一个叫时间的东西。
时间不等人,不等那些后悔之人。
我不知道写的这篇属于什么题材,主题是什么,写作也已经不是第一次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了,我只知道写出来了就好一些了。文字治愈,从来都是一针见血。
岁月静好,一切安然,静等花开。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