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每天写1000字读书

《曾国藩传》‖持续不断自我精进后,遇到的“贵人”才能助你

2024-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左左兮兮

自从曾国藩学习做“圣贤人”之后,他对自我的要求一直保持着持之以恒的态度。

在一开始也有“知行不合一”的时候,直到后来在反复不断地失败经验下,总结出一个道理。

就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而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

关键是不能放弃。也就是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有恒。”

所以他下决心学做圣贤人之后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

翻译成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如下几项:

早起、静坐、读书、写读书笔记、谨言、保身(养生)、写日记、练习写文章、古诗、练字、夜不出门。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曾国藩专门为做官量身定制的规矩。

因为即使曾国藩已经进入了翰林,在翰林中也是存在竞争的,而且竞争非常激烈。

不是进入翰林后就可以一辈子官运亨通,而是需要一定的考核决定未来走势的。

通过翰林大考,决定未来是在哪当官任职,考得好的会一路升迁,考得不好的有可能一辈子只能在翰林院,或者还有可能随便被外发当个小官,最严重的还会被降级、罚俸禄、罢官。

翰林院的大考跟其他考试不一样,为了测试学士们的真实水平,翰林院的大考不定时,但一般都是每隔六年考一次。

而曾国藩刚进翰林院,赶上了四年一次大考。那一次翰林大考,大家都很紧张,担心自己考得不好,曾国藩也是一样。

但曾国藩因为给自己定下了那十几条规定,很多都与翰林大考相关。

无论是写文章、古诗还是练字,大都很符合翰林大考的重要衡量标准。

因此即使曾国藩没有信心却也能在第一次翰林大考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在翰林院一百多个精英中,以前只读应试教材的他居然考到了第六名,之前很不起眼的学士突然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不难想到会引起主考官的注意。

不仅这一次,在后来的又一次翰林大考中,曾国藩仍然名列前茅,因而主考官很是欣赏他的才华。

这个主考官就是——穆彰阿,这个人也在曾国藩官场的道路上助他一路升迁。

他曾主动向曾国藩要考试时候做的诗赋赏阅,换个意思就是以后会提携曾国藩。

可能在历史上对于穆彰阿这个人评价不怎么好,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爱才,所以才会注意到曾国藩,从而会在曾国藩升迁的道路上一直帮助他。

虽然作为上司的穆彰阿主动提携、帮助曾国藩,但曾国藩很有原则,与上级交往,从不越矩,很注重分寸,一直保持在正常关系之内。

不仅对穆彰阿如此,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都是这样行事,坚守自己的原则。

再有一个帮助曾国藩升迁很快的原因就是他广交好友,像他的祖父一样,急公好义,乐于助人。

书中有记载他不仅帮朋友料理后事、撰写墓志铭,出钱做石碑;还帮助另一个无心料理妻子病逝事宜的朋友处理家事,并自己出钱雇佣乳母喂养刚满月的朋友的儿子。

在不断做出利他的事情后,渐渐地名望日高,越来越受同乡推崇,一度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一点对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影响。

最后一个曾国藩升迁很快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皇帝对他也很欣赏、器重。

不仅是因为曾国藩的才学,还有因为曾国藩工作认真,做官尽职尽责,且当时的皇帝很崇尚理学。

综上述来看,自从曾国藩决定学做圣贤人之后,不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还潜心学术、热爱公益、广交好友,才会让朋友、上司、乃至皇帝都能看到他,最后他的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

从曾国藩身上这些优秀品质都是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普通人,靠着坚毅的恒心,持续精进自己,遇到贵人时,才会被注意、被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