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槿述三国】同样是领导者,为什么你留不住员工?

2018-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诺槿1225


上一周我们说到曹操和刘备,两人都生逢乱世,处于穷途末路之人,实为大不幸,而天下未定诸雄并起之时,两人枯坐早芦之中,本该是极其落魄的。

 

这自古以来英雄都是在乱世之中,才更加彰显其人、其功、其德、其名,时代赋予了他们的不幸,他们却用自己的智慧还这个不幸时代一个大幸,这一点是极其难得的。


刘备认为天下丧乱在于人心,他觉得乱世是所有人的不幸,应该以改变人心为主;

 

而曹操呢!他觉得乱世正是要让有才能的人,建立功名大业的时刻,这个时候,有才者!更应该不避嫌,不急进,虚幻若谷,等待时机,已观天下之变!

 

两人对待天下有变时的不同态度,不仅对于两人未来在战略部署、招揽贤才、大局走向上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那个时代和历史巨变的转折点。

 

第六节 大战在即,诸侯内讧

 

这周我们来说十八路诸侯,是如何在这位,位居三公的袁盟主,手下一步一步土崩瓦解,最后散落各处。

 

最近有句话很火啊!叫不作死就不会死,其欲自辱而必后人辱之。



首先我们来看看袁绍作死第一步:断粮!

 

自古以来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由此可以看出粮草对于古代打仗的重要性,袁绍派孙坚作为先锋将军对抗董卓的西凉军。

 

人家战士在前方浴血奋战,不计生死。


于公,食汉禄世汉臣你不同心同德,已正剿贼之心;


于私,结盟军是战友你不派人前去援救,以示盟军正义。

 

于公没有民族大义,于私不讲同袍之情!

 

就如同你正在奋力的为一件事情尽心尽力。


你的好朋友却在后面拉着你拽着你,这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打在棉花之上,岂不空谈。

 

良禽择木而息,贤臣择主而事,这贤臣侍庸主,岂非是人生一大憾事!

 

边盟友既不派人送粮草,也不让人来援救。


孙坚是进不能拿下虎牢关以保陛下,退不能战西凉兵以问袁绍,四海不容一身无主,只能孤军深入敌境数百里困坐于此。

 

这个时候我们援军不义,敌军示弱,我们来看看董卓是怎么做,他派一常侍名叫李儒前来拜见孙坚,当然历史上董卓这个人虽然打仗骁勇,却毫无脑子。

 

你说你想和人家联姻,你都不打探清楚人家孩子多大,就派人前去联姻,只听世人说孙权这个人文武双全志勇超群,就想着用一女儿收买人家,以解眼下之困。

 

这是因为董卓本身也就没脑子,而且在当时那个情况下。


十八路诸侯“奉旨讨贼”,若此时孙坚与董卓结成亲家,岂不是成为董卓第二。

 

先天不足,后天愚钝,这才是董卓为使失败的原因。

 

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董卓并非那么惨无人道,也不足以成为天下人群而攻之的对象,那么在这一前提下,十八路诸侯就已经破灭了,有可能孙坚就会答应董卓,两人结为亲家,共图大业。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后面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马超,马超兵败之后投靠张鲁,为报张鲁之恩去抗拒刘备,但张鲁却识人不明,听信谗言。

致使马超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诸葛亮说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马超闻孔明先生一言,决定弃暗投明,投靠刘备,由此我们看出为人主的重要性!

何为人主?在《三国》中荀彧这样说道:“知错、改错、绝不认错。”


知错者:有自知之明,有明辨是非之智;


改错者:有决断的魄力,有扭转乾坤的手段;


不认错者,脸皮之厚,心机之深,胜于常人百倍。

 

能做到这三点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人主更是雄主,由此可见董卓、袁绍、孙坚,皆不具备这三者。

 

这也是为何在那样一个时代,董卓被杀;袁绍被灭;孙坚被擒的原因,须知这三人可都是名震一时,不可小觑的人物。

 

由此可见作为领导必须有独立的见解;聪明的大脑;清晰的思维;有功赏有过罚。


对待下属应当给予其足够的信任,懂得赞美,知人善用,更应当虚幻若谷,有着容人的雅量,若反之,则自取灭亡!

在这一点上,曹操和孙权都堪称雄主,曹操会打仗懂谋略。

大堂听政他也总是兼听则明,且多谋善断。

官渡之战前荀彧对曹操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袁绍手下的谋士何足惧哉?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都是曹操兼听则明的结果。

孙权这个人尽管他不会打仗,凡战则必败,但他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该用谁为自己打仗,该用谁运筹帷幄,作为人主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孙坚都前来派黄盖索要粮草、战马、军械,而袁绍也答应黄盖日落之下必将交付,而袁术的三言两语却又让袁绍改变主意。

我们来听听这对袁氏兄弟的对话,是如何让袁绍多谋而少决的。

袁术说:汉室倾危,一味扶汉那是愚者所为董卓篡汉自立,是天下枭雄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是恶者所为。” 

袁绍反问袁术是想让自己做愚者还是做恶者,袁术的一句做智者,就让袁绍觉得十分有理。

看看这十八路诸侯剿贼都抱着彼此观望的态度,都恨不得灭董卓的同时,也灭了对方,心里的小算盘也都是打的噔噔的响,所谓彼此同盟实则各怀鬼胎。

于是袁绍便默认了袁术克扣孙坚粮饷、战马、军械之事,你看看这样的人在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里,若是能长久岂非怪哉?!

只不过这袁绍比袁术要聪明一些,因为袁术在三国时期是第一个称帝的人,他的下场也是极为惨烈的,正在袁术夸夸其谈自己方略时。

手下来报,董卓命李傕、郭汜二人星夜偷袭孙坚大营,孙坚损兵折将,董卓亲率二十五万大军讨贼,你看看这本是十八路诸侯讨贼,结果现在反过来却被董卓说成是为国除贼。 

自古以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贼,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赢者手中,历史是由胜者来谱写的,而孙坚兵败的另一原因却是求胜心切,没有粮草援军做后援,却想着孤军深入敢为天下先。

并不是所有的背水一战都会取得胜利,若没有一切外因做好后援,背水一战只是自掘坟墓!

这个时候袁绍想的是,应该把孙坚兵败的消息告诉各位诸侯,然后商议如何应敌?

但曹操却说此事不可,为何呢?如果实话实话,就会引起各路诸侯的惧敌之心,相反应该告诉大家孙坚胜了,董卓却败了而且大败,董卓兵败如山倒,所以我们应该趁胜追击一鼓作气。


由此我们可以曹操这个人是很狡诈,而且极具谋略,他懂得何时聚人心,怎样出其不意。

望梅止渴这一千古美谈,就显示出曹操这个人的不凡。

而就在十八路诸侯为孙坚遥相恭贺时,刘备却道出董卓已出关,孙坚即为孤军,我们想想啊,为什么在孙坚兵败的时候,曹操要他告诉大家孙坚胜了?

难道单纯的就是想让大家不要惧敌吗?我想不是的,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孙坚兵败董卓大军倾巢而出,连刘备都知道了,那么其他诸侯会不知吗?

因为曹操他摸透了刘备的心思,他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大摆庆功宴,那么刘备自诩为汉室后裔定会公然指出这不实的消息。

自古以来大实话就没人喜欢,只要有人站出来指责刘备,那么关张二人定不会袖手旁观,这样一争执走的一定是刘备。

我们看看袁术是怎么说的,如果列位允许这三人在此放肆,那就允许我袁术告老还乡,你想想袁术可是副盟主,孰轻孰重岂不是一目了然。

那么曹操为什么非要逼走刘备呢?因为他知道这十八路诸侯没有人可以战的过吕布,唯有关张二人,而先有关羽温酒斩华雄,可是建功之后呢?

袁绍答应的兵马、粮草却未兑现诺言,所以只能先逼走他,而刘备离开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说天下虽大,但你知道诸公不可并列于世”,这话说了还没三分钟,这十七路诸侯就开始内讧。

而曹操离开前却承认了刘备的话,他说天下丧乱在于人心,今日一看果然如此,歹徒莽汉竖子枭雄不足与谋,而刘备只要在袁绍那不得志,他才能向他抛出橄榄枝,只可惜刘备拒绝了。

曹操想既然我收不了你刘备,那我就刺激刺激你,让你兄弟三人来为我解决这个困境,他深知关张二人的性格,大敌当前怎可不战而退,于是这赫赫有名的三英战吕布就是这么由来的。

董卓要杀曹操,十八路诸侯无人可以应战,而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解了自身之危,实乃高明。

就在各路诸侯迎战董卓之时,曹操原本是想攻取虎牢关,直取洛阳,而此时董卓却携天子出逃洛阳,迁都。

于是曹操就去找孙坚告诉他,会盟之初就商议好谁率先攻取洛阳,就启奏圣上封谁为骠骑大将军,孙坚为了这个虚名要去攻洛阳,而曹操却说那我愿意去攻打董卓。

在此可以再度看出曹操这个人是务实不务虚的,洛阳城有什么用呢?


即使是都城,一座没有天子的都城也是一座废城,只有天子才是掌上之宝。

由此可见曹操这个人,眼光如锯,有胆识、有谋略、懂大局,这样的人想不胜都难!


下一章我们来看看曹操为何没有打败董卓,截回圣驾?


孙坚攻入洛阳城,夺得玉玺返回江东,玉玺之祸丛天而降,刘表为何设伏?孙坚是怎么死的?十八路诸侯又是怎样散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