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系列我的诗和远方樱月竹鸣

散文连载||天地山水7

2023-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海滨散文||天地山水7

同一山水,仰望之则其色“清明”,自前而后窥探之则其色“重晦”,自近而远望之则其色若明若暗;仰望所见山水之势突兀峭拔,窥探所见山水之势层峦叠嶂,远望所见山水之势缥缥缈缈,呈现一种冲融之象。

三种不同视角、不同立足点所感知到的山水物象,与西方印象派绘画颇有些相似,“三远”的不同视觉效果,也可视为是山水在不同光影和浓淡不匀的水雾气衬托下从不同的视点所产生的微妙变化。

“三远”视点下,不但山水呈现出不同样态,山水画中的人物也会给观者以不同的印象。以往人们多注意山水方面,而对山水中人物因光影、水汽的变幻而示人不同印象,常被人忽略。

“清明”山水中人物多明朗丰伟,“重晦”山水中人物多难窥全貌,山水“缥缈”中人物气韵冲淡平易,简言之,山水中人物多作为点缀,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浑然一体的,绝不能凸出于山水之外。

在一幅山水画中,“三远”的观察体会方法常常是交叉运用的,这也就是与西方的焦点透视相对的散点透视。此前画家往往于此潜运默用而难以自明,是郭熙慧眼灼见,揭示了中国画观物取象的独特方法。

这种取景方法,把观者、画者置于一种全息宇宙场中,人在画中游,观画山水若观真山水,甚至较亲身游历更能感觉、体会山水之“真”。当这种“真”与人生之真、生命之真融通之时,实际上也就接近了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道。其中境界,首先是画境,而后可通于人生之境,天地之境。“我”并非立于一点,而是如影随形,随心所欲,于三远中随意取景。

在“三远”画景中,郭熙论及最多的是“平远”之景,其画作中也多以平远取景。其子思在《画格拾道》中记述:“烟生乱山,生绢六幅,皆作平远。”由近及远的观察方式,符合常人的观赏习惯和思维方式。画为心印,物我面面相对,这种感应和观照,较之回环曲折的取景方式,更易给人一览无余、一泻直下的酣畅、爽利之感;而光影、水雾之气中的山水,在人的视觉产生的“缥缥缈缈”的视觉体验,在人的审美心理所产生“冲融”的美感效果,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把它表现出来都是“人之所难”。

这种冲融平淡,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自然之境。有人主张这种境界属于儒家的中和之美。我们认为,平远透视所达到的境界,其落脚点和归宿在自然,无论可居、可游,目的都在于营构一种近似于自然、甚至比自然本身更符合自然“本真”的山水,其中透出画者心印,而这种心之终极在企羡自然,走向自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