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耳机?应该考虑哪些方面?新手误区解析
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间,今天笔点酷玩和大家聊一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耳机,以及2021年有哪些耳机值得入手。这篇先写前半部分基础干货和新手误区,下一篇再写2021优秀耳机盘点,烦请收藏本文的同时,给我一个赞哦。
1,耳机的基础知识 与 新手误区
(1)有线耳机一定比蓝牙耳机音质好?
如今说买耳机,一般都会先考虑是否有线缆束缚——也就是买蓝牙耳机还是买有线耳机。简单讲,蓝牙耳机的优势是便携性好、无线缆累赘,主要缺点是丢1个毁1双(多指真无线耳机),需要考虑续航时长;而有线耳机胜在音质和可玩性(比如可更换线材),最重要的是,其音质的上限要高于蓝牙耳机。
不过,蓝牙耳机并不是像某些人diss的那样音质拉胯,“只能听个响儿”。
现在的蓝牙耳机早已不是当年的“不插线接电话基础工具”了,新的传输协议和编码格式使蓝牙耳机有更高的信息传输带宽,无损音频传输几无短板。再加上有针对性的优化和音质调校,优秀的蓝牙耳机也可以和有线耳机一较高下,甚至出现某些头戴式耳机插线听歌不如蓝牙听歌的情况。
所以,别再认为有线耳机一定强过蓝牙耳机,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比如专用于便携出街或户外跑步就选蓝牙耳机。
(2)动铁解析佳、动圈低频好?
发声单元是决定耳机音质的重要因素。按单元类型,可分为动圈耳机、动铁耳机、圈铁耳机、平板耳机和静电耳机。
不同的单元指向相异,动铁解析力好,声音偏干冷,更适合中高频;动圈感情充沛,更适合中低频;圈铁互补,精雕细琢之后,音质更佳。
但是,如果你说:“想要解析力强就选动铁、想要低频下潜足就选动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没错,动圈、动铁等不同单元类型的确影响了耳机的性能和音色倾向,但耳机整体音质水平并不会与单元类型有绝对的关联。不是所有动圈解析都强,低频差、声场弱,也别都让动铁背锅;哪怕是圈铁互补,也要有高水平的调音和衔接才能达到出色的音质水准。单纯拿圈、铁、X圈Y铁大做文章的厂商,有可能是在收智商税。
与这个道理类似,“单元尺寸越大音质越好” 也是错误的观点。比如某些便携头戴式耳机使用了比同价位动圈耳塞更大尺寸的平板振膜单元,但实际音质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相对而言,大尺寸单元更难驱动一些,而且还要看振膜材料的优劣、调音水平的高低。这个时候,用耳机成本衡量音质反而更直接——相同的售价,便携头戴式的音质往往不如动圈耳塞了。
(3)佩戴方式与主动降噪的误区
按照佩戴方式,耳机分为头戴式耳机与耳塞两大类。其中耳塞包括入耳式、半入耳式和平头耳机三个小类;近年来,“不入耳”的骨传导/气传导耳机也日渐兴起,但目前市面上最受欢迎的还是入耳式耳塞。入耳式耳塞与半入耳式耳塞、平头耳塞相比,除了隔音效果比较明显,其他方面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劣之分。
耳机降噪功能大体分为ANC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两种。简单讲,被动降噪往往只是依靠耳塞或头戴式耳机封闭耳道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噪音的物理隔绝降噪;而ANC主动降噪是通过拾音麦配合独立信号电路产生反相位的声音,抵消拾取的环境噪声达到降噪目的。目前不少主动降噪耳机还支持“多档位降噪”和“通透模式”,使用场景更为灵活,因而支持主动降噪的耳机,成本和售价往往会更高一些。
但是,不该认为被动降噪不值钱,或者降噪效果差。一些人体工学造型设计合理的入耳式耳塞,匹配贴合耳朵/耳道的硅胶/海绵耳帽,也会达到很棒的降噪效果;而一些低成本的主动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反而效果欠佳。这是我评测过数十款TWS耳机后的真实感受!更有甚者,ANC降噪模式下底噪明显,十分鸡肋。
因此,大家不要“唯ANC是瞻”,武断地认为同价位支持主动降噪的耳机性价比更高。
综上,在挑选耳机时,除了个人喜好占大头的外观和舒适度,音质信号、低阻高敏、降噪效果、可玩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切勿以偏概全。
2,品牌、定位、评测参考:选对耳机的要点
(1)大牌 or 国产
目前发烧友谈耳机,常会以索尼、AKG、森海塞尔、Bose,铁三角、拜亚动力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为高端准绳。的确,国际品牌对外观、做工、品控要求严格,整体水准较高。但你需要了解的是,这些大品牌的中低端产品大部分产品并非由自己设计和制造,有可能表现平平。
在蓝牙耳机领域,反而是国产耳机浪潮汹涌,降噪耳机惊喜连连,所谓物美价廉,三五百顶得上某些大牌七八百,真不是瞎吹出来的,只是你需要慧眼识珠,在众多云评测中参透目标耳机的真实水平。
(2)定位与性价比
许多人买耳机喜欢关注所谓“性价比”,事实上,这个词儿太过泛滥,常被宣发或云评测拿来镇场,并不给人一个真实参考。比如说某款99块的蓝牙耳机“媲美千元AirPods”,“性价比极高”,十有八九是吹牛+蹭热度,实际表现坑死人不偿命。再如某款耳机售价千元,却鼓吹拥有万元级音质享受,你会信么?
不过,也有某些耳机价位五六百,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千元级别的水准。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某些千元耳机溢价太高,而新品素质较高,成本和售价却压低许多。这时你需要通过耳机性能音质和功能水准来做综合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拿出同价位的耳机横评做参考,定位一致,能力更强or售价更低,接下来的筛选难度会降低很多。
(3)看参数,多较真
经常看到厂商在宣传页面强调自己的耳机通过了Hi-Res认证,能带来超越CD级别的音质,仿佛有了这个Hi-Res金标,就拥有了高端身份。
事实上,Hi-Res全称为High Resolution Audio(高解析音频),是由Sony提出并定义、由JAS(日本音频协会)和CEA(消费电子协会)制定的高品质音频产品设计标准。注意,它只是一个“标准”,而不是一个“技术”,与DOLBY或DTS有着本质的不同,标有Hi-Res金标无法代表其采用了一种核心技术,而只是“支持其达到一定的频响范围”,如果认为有了小金标就代表音质牛掰,等同于被宣发给忽悠了。Hi-Res金标与好音质并无绝对关联。
Hi-Res金标尚且如此,厂商巧用修饰词做宣发的猫腻就更泛滥了。想要避免被忽悠,就一定要学会横向对比,筛选初期在参数上较真是有必要的。比如选降噪蓝牙耳机,降噪深度到底多少dB(怎么也得-35dB打底吧);低延迟蓝牙耳机,延迟到底达到多少毫秒(怎么也不能多于100ms吧)?小巧轻盈,那么单耳到底多重,3.5克(很轻)还是5.5克(已经不轻了)?续航能力出众,有多出众?非降噪模式下单耳机续航超过5小时(2021年基本水准)了吗?同价位列出几款横向PK,李逵李鬼一目了然。
(4)拒绝玄学,真听为重
如今全民KOL化,许多网友买过一两款耳机就跑到各大平台写发“测评”,导致耳机评测注水严重。而且传统的文字评测,玄学成本太多,理论素质也参差不齐,参考价值越来越低,绝大多数沦为看图买单。
相对而言,有真实试听视频的评测才有实际参考意义。但由于评测人使用了不同的前端和录制设备,你最终听到的声音也会与原始音源截然不同,想要清楚地判断耳机音质,也是蛮有门槛的。
对此,我的建议是试听为主,兼听则明,利用网购试错,而不是看过一两篇大咖评测就心血来潮、盲目迷信。一句话:JD支持7天无理由!即使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你也完全可以通过宅家网购多个锁定款,直接试听对比他们的真实表现,然后呢,该退退,该换换!
只有自己亲自测试过后,那些参考过的评测才能起到真实作用——初步筛选,节省精力。注意最好准备一套适合自己的前端听音设备+最爱歌单,这样在试听耳机时才能保证一致性。
好啦,先写到这里,下篇给大家详细说说,2021年都有哪些耳机值得选购,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