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宝藏箱

戒不了的社交媒体,甩不掉的焦虑情绪

2019-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呆萌的我爱丽丝


刘鲁川,2019

一、问题提出

-社交媒体用户焦虑的形成因素包括哪些?

-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情绪会产生怎样的行为后果?

二、文献综述

01、焦虑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定义焦虑是一种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预期,并且伴随着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和一系列的身体症状。国内学者汪向东将焦虑分为不安-害怕惊慌-极度恐惧不同程度。行为学认为焦虑情绪产生时可使自主神经系统触发一系列的应对行为,来回避这种负向情绪体验。信息系统学认为焦虑会直接使用户尽量避免或者更少的使用系统,出现规避行为。

02、焦虑成因研究

目前对焦虑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焦虑、信息焦虑及技术焦虑三个层面。信息焦虑包括信息过载、信息数量冗余以及信息质量下降。

03、社交媒体焦虑

社交媒体焦虑与其他用户焦虑相比,其特点有:1)产生情境:在日常情境中产生,目的是为了体验开心。2)成因复杂:信息因素、社交因素、个人特质

社交媒体焦虑的表现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

04、研究价值

目前对于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情绪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将这种焦虑情绪简单的归结为社交焦虑或信息焦虑,并没有对技术、系统、社群环境、用户及情绪之间的多元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同时,对于焦虑情绪与用户使用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也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情绪蕴含着较大的研究与探索空间,多向度、细粒度的研究探索尚待深入。

三、研究设计

01、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提出,主张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中提取概念、构建理论,是一种归纳式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包括焦点小组深度访谈、三级编码、构建分析模型三个阶段。

主范畴及范畴内涵

02、数据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调研微博活跃中青年用户群体,了解用户使用状态、焦虑情绪、应对行为发生过程及原因。数据收集历时3个月,线上线下访谈相结合。选取46名样本,个人深访33次,焦点小组5次。

四、研究发现

01、社交媒体用户焦虑的形成因素包括哪些?

社交媒体用户焦虑因素

1)用户感知与体验

• 感知成本、社交压力、安全忧虑、过度依赖以及生理压迫

• 隐私关注度高-强焦虑倾向

• 分享个人生活-产生角色压力&社会上行比较

• 满足娱乐需求:产生时间、精力及效率成本过高的认知,从而唤起用户的恐慌、焦虑情绪

2)微博平台环境

舆论环境(用户在参与热点舆情事件讨论时所处的发声环境,包括意见领袖引导、平台引导、价值观传播及情绪传播。)及网络环境

3)微博运营质量

• 信息质量

微博有着信息数量庞大且不确定性高的信息特征,用户在使用微博时, 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有用的或感兴趣的信息,而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的 “信息孤岛” 现象使得用户接收了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重复性,从而降低了信息接收的效率,造成信息冗余。而信息冗余过高会给人的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 超出机体的承受力, 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的焦虑感。

系统质量

功能是否简单实用、操作界面是否简洁、设计是否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及认知

• 功能质量

系统是否能稳定运行、系统的响应速度、是否能与不同的使用设备高度适配等问题

• 服务质量

用户服务是否体贴细致、是否考虑用户的需求、是否保障用户利益

02、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情绪会产生怎样的行为后果?

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情绪及规避行为整合模型

• 消极规避行为

-减少使用时间

-潜水行为

-退出行为

• 积极规避行为

-信息屏蔽行为

03、故事线

整体故事线

个体由于感知与体验、微博平台环境及微博运营质量的共同影响,在用户个人特征(如人格特质、人口统计学因素及个人阅历等)的作用下表现为状态焦虑(暂时性的主观感受) 和广泛性焦虑(持续性精神紧张) 两种程度不同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将促使用户产生一系列的规避应对行为,规避行为的强度和行为方式受到用户使用特征的调节作用,出现积极规避行为或消极规避行为。同时,积极规避行为将对用户个人使用时所处的微博平台环境及微博运营质量产生反馈作用。

五、研究评价

01、研究贡献

弥补了现有文献仅聚焦于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情绪的表层现象与特征描述,而对社交媒体焦虑情绪和规避行为的发生机理缺乏系统聚焦与整合性探讨。

对技术、系统、信息等运营质量、社群环境和用户的情感体验、情绪反应及后续行为之间的多元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为微博用户负面情绪产生的动因以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也为社交媒体运营商能够对使用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区别于以往研究中刺激—机体—反应模型(SO-R)等以行为作为最终落脚点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将焦虑情绪后的规避行为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发现积极规避行为能够对用户所处的个人微博首页小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反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用户对于微博运营质量的感知及净化个人首页的微博环境。

02、研究不足

质性研究不可避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访谈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样本缺乏多样性。

在模型构建方面,对情感认知、微博环境及运营质量影响焦虑情绪的影响程度高低、不同调节变量的调节作用的强弱等问题还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进行量化测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