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妄想改变别人

我的父母亲跟很多老一辈人一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生子,过着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从上小学开始,我都是在100分贝以上无休止的争吵中长大,从刚开始的烦躁,到后来无奈中的适应,青春期的时候甚至有想离家出走的想法。母亲后来告诉我,要不是因为你哥你俩,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长大以后,慢慢懂得人情世故的时候,时常会在思考一个问题,夫妻之间到底是什么能够引起争吵。
后来我发现,能够引起吵架的往往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有一次,父亲做饭,母亲去厨房后就说,这个土豆你要切成片,不是丝,做红烧土豆片。父亲继续切成丝,说我要做酸辣土豆丝。母亲接着就说,真是一脖子犟筋,这么犟呢。
回头就给我哥我倆摆理,你看你爸,一直都跟我作对,我让他正东他偏往西,给我杠了一辈子,没让我过一天舒心的日子。。。父亲说,为啥偏要听你的,你觉得切成片好,我觉得切成丝好。母亲后来又把陈谷子烂芝麻的那些小事都揪出来,摆在桌面上开始跟我父亲继续理论。从理论又演变成了争吵,理论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并且让对方承认确实自己是错的,然而到后来往往没有所谓的输赢,只有无休止的争吵。
由一个小小的土豆片掀起了吵闹风波,如同一个烟头的寥寥火光能燃起熊熊烈火一般,争吵就是这么无稽,明明只是一个烟头,又不是真的失火,偏偏不懂得把那只有淡淡火光的烟头掐灭,眼睁睁的看着他肆意的燃烧,甚至自己再浇上汽油,再让它大点火,让熊熊火焰包围着自己,后来只有在亲朋友好友的帮助下,把火共同的扑灭,然而,把大火扑灭后,剩下的是彼此的筋疲力尽,还有那再也恢复不了原貌,被火烧出一个个洞的衣裳。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从来没有感觉出父母有多么恩爱,留给我的记忆只有辩论、争吵、辩论。。。
有时我还打趣,爸妈可以开个争辩赛专场了。
俗话都说:吵吵闹闹一辈子,夫妻之前就是这样子的,只有吵吵闹闹才热闹,打是亲骂是爱之类的种种。。。
所谓的打是亲骂是爱也只是停留在打情骂俏中浅显的吵闹,是可以使感情升温的调味剂,总是很理智的夫妻,那种举案齐眉式的待人方式着实让人觉得不接地气。
但如果一个简单的吵闹能够上升到个人缺点、个人问题、甚至个人品质上后,就是在往对方的身上扎上钉子,一颗、两颗、三颗;当身体上千仓百孔的时候,哪里还有力气去爱对方,只有自己身上的疼痛。。。
在一次我们搬家中,父亲需要去把母亲已经收拾好的零零碎碎的小东西搬过来,母亲告诉父亲,需要拿过来的东西,我都已经装到袋子里放在客厅的沙发上了。当父亲把东西拿过来后,父亲拎着个装着沙发头套的袋子给母亲看,你不是说放在沙发上的都是需要拿过来的东西吗?这沙发都不需要搬,把沙发头套子拿过来干什么,你怎么弄的。
母亲说,你傻啊,自己不会想啊,沙发都不需要搬,你拿套子干什么。
父亲说是你说的需要搬的都在沙发上,你既然不需要搬沙发套子,那你放到沙发上干什么。
母亲说,就这就看出来了,你是不是缺心眼。。。
父亲说,就是你弄错了,还不承认。
母亲说,是你不长脑子好好想想。
说着也该午饭了,吃着饭,母亲父亲嘴里还在不停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叮咣。
“你爸就是死脑筋,以前怎么怎么怎么”。。。
“你爸从来不给我好好说话,好像我是他的仇人,人品有问题”。。。
我和哥哥早已习惯父母的口舌战,俨然不说话。
后来不知怎么滴,想起往事还是争吵加剧,母亲开始流泪。
给我诉说,你爸每次都这样,一辈子都没让我开心过,不会说话,不长脑子,没心眼子,还总是跟我对着干。
我递给母亲一个纸巾,慢慢的说道:
妈妈,不要试图去改变我爸爸,以及改变他的想法。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功的改变别人。
爸爸说话的方式以及做事既然改变不了,你说他,以及争吵只会愈演愈烈,如果改变不了他,就试着改变自己对他的方法。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去伤害你们的感情了。
妈妈非常通情达理,很认可我讲的话,她说,母亲年龄大了,想改变很难了,女儿长大了,以后一定要找一个恩爱的郎君。不要像她一样,感受不到幸福。
有一次,我看到父亲给母亲按摩腰部,母亲趴在床上流露出幸福满足的表情,那个样子真的像在青春期热恋中的女孩儿。
近几年,父母年事已高,他们慢慢从争吵变成了辩论,从辩论变成了聊天。
有天清早跟母亲一起晨跑,我问母亲,你好像跟我爸爸不怎么吵架了,我妈说,慢慢的想通了,有啥事也不说你爸了,改变不了他,就改变自己的方法呗,现在挺好,也不跟我对着干了。。。
这句话真好: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或者改变自己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因出生环境、教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一个人因为思维的不同,做出的事情,讲出的话都不同,这是很正常也是符合人性逻辑的。
每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很难改变,而解决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未必非得靠去改变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赞美,少一些呵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索取,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我相信换位思考理解的豁达,我更相信婚姻需要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