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在同学群不说话,却也不退群、不参加聚会?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话:有多年没联系的同学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同学聚会,我拒绝了。如果关系好,平时自然会有来往,如果本来就没有任何沟通,也不会因为一次聚会,感情就加深了。
深以为然。
自从有了微信,就有热心的人,把失联了多年的同学们拉到了一个群里。大家许久未见,大都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互相问着彼此的情况,颇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意思。
私底下,我们也都互相加了微信,约着改天见见。
可是,这个“改天”,就成了遥遥无期,反正我是没有和哪个同学约过。也不是有多忙,主要是我社恐,一想到要和多年未见的同学见面,心里就紧张得要命,会想,自己和人家聊什么呀?那么久没有在一起,生活都没有交集,场面会不会很尴尬呀?几个问号过后,我就气馁了,谁也不想见了。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聊上学时的趣事,聊聊自己如今在干嘛,但没几天群里就静悄悄了,平时关系好的依旧关系好,平时不联系的依旧不联系,就是躺在各自的通讯录上,偶尔看看某人的朋友圈,揣测下他(她)现在的生活状态。
曾经有网友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在同学群里不说话,却也不退群、不参加同学聚会?
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有好几个同学群,初中、高中、大学。但我很少发言,有的群已经好几年没说话了,不是不想说,实在是不知道该说啥。
我之所以没有退群,是因为这些曾经见证过我青春的人,他们的存在,打开了我蓦然回首时的那扇门,里面是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年,每每想起,会让我心头一暖。不说话,是因为我们都已经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走了很远,这一路的风景,已无从和他们说起。
就像前几天,我和朋友去某单位办事,因为资料有点麻烦,所以需要主管的负责人签个字,工作人员告诉了我们那位负责人的姓名以及办公室地点,我有点吃惊,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就叫这个名字。
找到他的办公室,敲门进入,眼前是一张油腻中年大叔的脸,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我那位同班同学,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每天都带着阳光的笑容,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心里的落差还是挺大的。
但他并没有认出我来,脸上带着职业假笑,例行公事签了字,我本来打算和他相认,但看他那样,就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和朋友告辞出来。
其实,他和我也在同一个群,私下也加过好友,却已相逢不相识。
所以你看,这样的同学如果聚会,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早已不是当初的他,你也早已不是当初的你,见了面不过说些不疼不痒的客套话,吃顿饭也吃不出感情来。欲饮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一位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他们初三的同学几年前刚建了群,班里结婚最早的一位男同学,发上来一张结婚请柬,是他儿子的,热情地邀请大家去喝喜酒,这么多年没见面了,顺便聚聚。
我朋友和另外一位同学还真去了,俩人想象着见面的情景,越说越激动。
到了酒店门口,一对中年夫妻和新郎新娘已经在门口迎接客人,他俩跑到人家面前自报家门,那个同学一脸迷茫,但马上一副想起来的样子,和他拥抱握手,请他进去入座。
吃饭的时候,老两口小两口一桌一桌敬酒,敬到他这桌时,还是没叫出他名字,嘻嘻哈哈也就过去了。
我朋友说,那是他这辈子吃得最难受的一顿饭了。
再后来,群里再有提议同学聚会什么的,他都当看不见,有些人走散了就是走散了,感情的事从来都不能刻舟求剑。
但他一直也没有退群,说偶尔看看同学们聊天也挺好的,能够想起青春年少时的一些事来。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那样,老同学是互相的青春岁月的证人,彼此不自觉地寄存着若干证据,而在久别以后的相聚时刻,他们得以暂时地把所有寄存的证据互相交还。
前几天,我久未联系的大学同学英子发来一张照片,是她和我们班另外一位同学的,那位同学去看她,俩人在海边拍的照片。
上学时,我们三个玩得最好,那时我们住在一个宿舍里,睡过同一张床,吃过同一盒饭,说好要做一辈子的朋友。
可是,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三个人在三个不同的省份,当时通讯和交通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虽然也会打个电话或者在QQ上聊天,但一直没有再见面。
后来各自结婚生子,忙家庭,忙事业,我们几乎失联了。
自从有了微信后,我们又恢复了联系,但也聊不来几句就没话说了,上次聊天还是一年前。
看着照片中的两个同学,感觉又熟悉又陌生,岁月如水,把我们年久失修的友情冲淡,但看到她们,就会想起曾经的打打闹闹,心口依然发烫。
我会一直保留着她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一天能够重逢,我们可以交换很多青春的证据;如果从此再也不见,那就默默关注,知道她们安好就行了。
人生海海,缘聚缘散,一边遇见,一边再见,每个人的世界里都会路过很多过客,他们都是命运的馈赠,或长或短陪你一段,教会你懂得一些东西,然后就擦肩而过了,能够陪你走到最后的,寥寥无几。
我们无法决定谁的到来,也无法决定谁会离开,能做的,就是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