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个锤子
To a man with a hammer,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手里拿着锤子,看啥都像钉子】
这是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手里的工具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初到人世时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不过我们会慢慢学会了用某种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拥有了一把锤子。
我们拥有的第一把锤子是哭,一个婴儿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都用这一招,饿了那就哭几声,不舒服了就哭几声,尿了就哭几声,通过哭声把母亲或其他人招过人帮他解决问题,这把锤子还真管用。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问题已经不是哭声这把小锤子能解决得了的,于是我们需要用新的锤子或者说更大的锤子来解决问题。当然并不是“哭”这把小锤子就永远丢弃,而是放进了我们的工具箱里,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抠缝,可能效果反而更好。林妹妹的眼泪可以让宝哥哥坐立不安,能把宝哥哥的心里话给掏出来,能让宝哥哥死心蹋地对待妹妹 。当然这把小锤只能抠开宝哥哥的心扉,抠不开薛蟠那堵厚墙。
手里拿把锤子,看啥都像钉子,都想去锤两下,不过锤子只能解决钉子的问题,其它问题解决不了。想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就要递上相应的锤子,没有一个相应的锤子,就别指望去砸什么钉子。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想到了教育的问题,家长希望孩子出类拔萃,老师希望学生头角峥嵘,可孩子往往让家长很是垂头丧气。每次中考、高考之后,家长如霜打过的茄子如泄了气的皮球,在无尽的懊恼之余指责孩子没有尽了全力。
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没有尽力的原因是无法尽力?就如同墙上有一颗钉子,给孩子一把锤子,尽力砸这颗钉子哪怕力气小一点,只要多砸几次,总能把钉子砸下去,如果没有砸下去,当然是没有尽力。但如果孩子没有锤子只有两个拳头,非要孩子去砸钉子,结果只能是孩子畏惧不前,只能是家长抱怨和老师失望。可又有谁能理解空手砸钉子的苦楚?
好多年前邻居家小女孩读书读到初二时辍学回家,无论是家长呵斥还是老是的劝慰,她都铁了心不再去学校,家长说如果非要回来那就得和家长一起到田地里劳动,她一口应允,只要不上学干啥都行。真的到地里干活去了,撅起屁股侍候地里的庄稼,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她从没有喊一声累。对她而言,读书就如同空拳砸钉子,别人只看到她对书本的恐惧,没人能理解她面对书本的苦楚。
要想让孩子能够砸下钉子,就得让他手中有个锤子,这个锤子就是阅读力理解力推理能力以及在砸钉子能够获得应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