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买了很多写作课,却总觉得一无所获?
金钱可以买到课程,但买不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渭水徐公
(一)买课的钱打了水漂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因为心动,所以买下了一门写作课,然后便把它抛在脑后。等你再想起来它时,早就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了。
当你买下一门写作课后,立刻兴冲冲地冲进去听,然后听了几节课,发现这些东西,都是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拿到手的。最后拿到手的“投稿资源”,居然连要饭的都打发不走。
当你买下一门写作课后,进了所谓的“交流群”,却没想到,群里只有机器人回应你。你能做的事情,只有分享朋友圈——截图——发回群里——领取资源。
当你买下一门写作课时,加了社群,听了课程,觉得很不错,总算是从垃圾堆里选到宝物了!可到了后期,因为时间不够用,硬生生地没能完课。
原本打算付费买技能,可惜这钱最终打了水漂。如果感到两手空空,那就对了——至少你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二)交出你的时间
在即将下单的那一刻,我们要冷静下来,然后思考一下——到底有没有时间能将这些课程学完?
通常来说,课程的订阅页面,都会有全部课程的耗时,以及单节课的时长。如果单节课的时长在一个番茄钟(25min)内,想要用碎片世界听完一节单课,无疑是非常容易的。
如果每节课的时间超过了30min,就要仔细掂量了——我们能否在职场和家庭的两面夹击下,抽出整段的时间,以连贯的思路将课听完?
如果挤不出来时间,再好的课程也不要买——拿不出来时间学习,一切进步的可能就此断绝,钱也会妥妥地打水漂。
在听完好的课程后,哪怕时间再紧迫,也要留下一些笔记——自己的产出,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进一步增强你对底层逻辑的认知。
别小瞧这个步骤,我们往后看。
(三)识破课程的本质
不值得花钱的课程,大抵有两类。
第一类,在课程的大纲中,取了很多不明觉厉的名字。但实际上,不过是将昔日的技能,彼此交叉组合了一下,然后再端出来,高价售卖而已。
实际上,对事物底层逻辑认知清晰的人,往往能轻易识破他们的破绽。太阳底下,哪有什么新鲜事?
这种玩法,叫做“卖概念”。
第二类,课程的大纲非常笼统,似乎听了这十几节课,就能将这一门学问彻底学透。
这种其实比前一种强一些,毕竟它起到了科普的作用。稍微做得认真一些,就能成功起到科普作用,我们不能说一点收获没有。但对于稍有基础的人来说,这样的课程仍然是毫无意义。
这种玩法,叫做“大撒网”。
无论是“卖概念”还是“大撒网”,都是被用滥了的营销套路。但它们瞄准的,是人心深处的焦虑。因此,这些套路总是那么好用。
这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因为焦虑,消费者买了很多课程,但完课率却极其低下,并为此感到更加焦虑。在焦虑的驱使下,他们又将目光瞄向了下一门课程。
这样的死循环,永无尽头。
(四)如何破局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我们在课程中,听到了一些方法、理论的话,务必要去亲手实践。无论成功失败,我们都要去复盘、反思,并思考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实践并非一次两次的努力,而是不设期限的长期坚持。当知识变得渊博,思维变得澄澈时,便有了应对一切风浪的能力。
哪怕平台政策更迭,需求渐渐转型,若我们能将自己养成高手,并做好了长期努力的准备时,你便迈上了正确的道路。若假以时日,名气渐渐传开,自然就为自己赢来了一份“保险”。
毕竟,课程来自别人的传授。而学成安身立命的本领,终归得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高手是“速成”出来的。也没有任何一个高手,是靠别人“灌输”出来的。
在社群中,我已经做好了长期努力的准备。我们也希望,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小伙伴,能和我们一同长期努力,并做好“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准备。
写作无风口,不过是流水的自媒体,铁打的笔杆子,仅此而已。
(后记)
一门课程本身的知识价值,尚在其次。而由课程所衍生出的社群,则无疑是链接人脉、促进交易的最佳资源。
当拥有相同目标的人,聚在一起时。这种共同的影响力,会促使大家共同向梦想努力。毕竟,一群人永远比一个人走得更远,不是么?
(完)
微信搜索“吃书达礼”,回复数字“0”和“投稿”,可获得全部知识变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