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2018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仁道的体现。本色天然,不假修饰)
分析:
【德不孤,必有邻】德,以有比较、合道义而存在。否则,没有了比较、不合道义的话,德,从何谈起?德,可重复。不德,则不可重复,需加以改正。好比:苗要呵护,草要根除。
参见:
子曰:为政以德,譬(德,仁道的体现。针对‘为政’。譬,打比方。参见:譬之宫墙)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北极星)
分析:
【以德譬】以道的体现打个比方,用以比照,作为榜样,有样学样,才会有好的结果。参见:德不孤,必有邻。
【北辰】其价值体现于有‘众星共之’的参照,与众星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反之,如果没有‘众星’的相伴,‘北辰’就会‘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德不孤必有邻】2018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中高考都考过以这一句话为引导语的作文。在了解“德不孤必有邻”的释义之后我们来分析文章如何来写:
我个人理解,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仁(善良慈悲)、义(有情有义)、信(诚信可靠)是最重要的“美德”,三者集聚,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这方面,孔子思想是集大成者。当然,繁复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衍变中还有其他“版本”,比如“立木为信”的商鞅,是“信”的标杆;“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是“义”的代表。
关于“德”的好处,《论语》有曰:德不孤,必有邻。其意思,我个人更愿意这样解读:有德、守德的人,只要自己不觉孤单,别人就不会孤立,最终必多朋友、芳邻。
有德的人会孤单吗?有的。当一个人的觉悟、德行高于社会周围的人,他多少会有“寂寞之伤”。这种感觉,悲愤投江的屈原有过,壮志未酬的张居正有过,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有过……但历史烟云散去,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
有德的人终究会被欣赏甚至拥戴。史载: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是对“德不孤,必有邻”最完美注脚。
进入现代社会,“德才兼备”是一个“优秀文化人”的标准画像。而“德在才上”更是职场选人、用人的首要准则。可见中国人对“德”给予的是最高和终级认可。
追慕“有德之人”,是人的基本良知和趋利诉求,但真正成为“有德之人”,却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天问”。“孟母三迁”,找的就是有德行的好邻居,以期对孟子的成长有利。
【德不孤必有邻】2018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正文:
世恶道险,人心浇漓。或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呜呼,谬矣!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正是有了无数的道德高尚者及其被感召者的聚合,方有人兽殊途的底线坚守与千年不绝的文脉传承。
德不孤,必有邻——坚守人兽殊途的人性底线。
春秋者,大争之世也:逐事功,弃仁义如蔽履;尚征伐,视礼乐如无物。惜哉,周公吐哺;悲哉,孔颜乐处。夫子大德,慈悲救世:修身,研学,入仕……乃至五十四岁老迈之躯辞亲去国游说诸侯——卑屈谒南子,绝粮厄陈蔡;匡人驱逐,隐士奚落……..道德沦丧,竖子成名。干戈蔽日,木铎蒙尘。沧海横流,方显圣贤本色。夫子固穷,如丧家之犬;夫子德高,感召弟子无数——颜回、曾叁、子路、子贡……….仁孝义勇,不一而足。君不见,子路“死不免冠”,守护儒士尊严;子贡散尽家财,与恩师周游传道………乃至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太史公的“心向往之”刘禹锡的“何陋之有”——夫子之功,功在道德感召矣。子曰曰,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诚哉斯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正是一代代的“有德不孤”,方成就了康德心向往之的“道德中国”。
德不孤,必有邻——护佑文脉不绝,传承至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归德,文脉乃传。“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耿介磊落,正直坦荡的苏轼,在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中,始终有师友追随左右。从饮食起居到诗词唱和,无不给了苏轼莫大的助缘与抚慰。试想,若是“有德而孤”,后人又能从哪里的文字中领略“大江东去”的豪迈和“清风徐来”的悠然?无独有偶,文天祥的威武不能屈,感召了狱卒,方有《正气歌》流传于世;王阳明的贫贱不能移,感召了义仆,乃使“此心光明”的学问得以发明与传承。更有甚者,文革祸起,身处牛棚的季羡林,不顾自身安危,向周总理写信,为恩师陈寅恪求情。陈先生未能辛免于难,他身边的学生刘节,主动替老师挨批斗。只淡淡地留下一句:“替老师挨批斗,我很光荣。”德不孤,必有邻。文脉之传承,岂非道德感召之力欤?
斯文在兹,同声相应。薪火相传,同气相求。回望先贤,无不敬仰。放眼当下,不禁唏嘘。无德者,亦步亦趋;有德者,形单影只。当世之时,所谓感召力最强者,唯金钱权势乎?呜呼,悲哉!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窃以为,道德力之回归乃实现中国梦之最大助缘,亦为盛世国民之精神自觉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愿人人有德,愿德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2018武汉{中考}作文题目推荐。【不要吝啬您的赞啦,写个文章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