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哲思

儿童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 2021-02-18

2021-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格桑多子

薛兆丰在谈及易耗品和耐用品的时候,引入了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一次演讲中的一个观点:“儿童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这个论述,乍一听有一点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因为这个论断会在某种程度上,冒犯那些疼爱孩子的长辈们和家长们。因为孩子可是他们心头肉,是掌上明珠,是无价之宝,怎么可以拿孩子和物品来做比较呢?

你看,我们的文化弘扬以人为本,人有主观能动性,是造物的主人,人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人主宰着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东西。既然人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人既不是易耗品,也不是耐用品,人是所有物品的所有者。

我个人的观点,觉得人应该既是易耗品也是耐用品。首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身上的各种器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衰败,容颜易老,皮肤起皱,直至生命的尽头,所以人是易耗品。但是人也是耐用品,我们不是蜉蝣,朝菌不知晦朔。我们慢慢成长,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我们从襁褓到孩提,从韶年到弱冠,进入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古稀。生命其实也很长,长到我们可以回望这一生,点点滴滴,喜怒哀乐,个中滋味,人生百态。

为了回答人的归属问题,欧文·费雪在其《利息理论》里,引入了时间的维度。这样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易耗品,一种叫耐用品。前者就是指“能一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而后者是指这个物品所“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

接下来,我们提炼出关键字。“一次性消费”就是易耗品,需要通过“一个时间段”呈现的就是耐用品。让后我们用这两个关键字去套用人的属性,我们可以得出,人不是一次性就消费的物品,不是今天在,明天就不在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过程都是在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慢慢呈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朋友和知己是耐用品,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为莫逆之交的。情人到另一半,也是交往了两三年,或是更久以后,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才能相濡以沫,一生相随。当然,现在情感贬值,对于肉身的欲望也相对比较浮夸了一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目前社会上的一夜情人,归于易耗品的范畴,因为就相处一晚,之后大家就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算是特例的消耗品吧。此外,我们的同学也应归宿于耐用品,和我们步入社会后,与之相处的同事一样,都是耐用品的一类。当然临时工作结识的同事不算,因为可能只是几个小时的工作,而且也可能是一个暂时的工种,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了,那这样的同事算消耗品。再有,过客也是易耗品,因为匆匆的一瞥,或是擦肩而过的人,很可能就如流星划过,短暂且飞快。这样的例子还能枚举很多,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谊都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且确定一段关系,获得一种肯定,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所以人是耐用品多余易耗品。

回到加里·贝克尔,“儿童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的这个观点,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关键字“消费”。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家长从孩子身上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儿童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的论断成立。

此外,我们继续延伸一个课后问题:如果儿童是耐用品的话,那么为什么比较贫穷的社会,人们生小孩生得比较多?比较富裕的社会,人们生小孩反而生得少呢?

我个人的愚见是,在比较贫穷的地方,孩子被看作是一种劳动力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后代子嗣的角色。其一是因为贫穷地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一直不被重视,再者有些特别困难的家庭,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好几个孩子的教育。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只能做一些体力劳动,无法很有效的开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洞见力。这就直接导致了,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贫困家庭就片面的,或是一厢情愿的,更或者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想通过多生孩子,来提高生产力。相反,在富裕的家庭,父母亲本就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很多人都明白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们会尽可能的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让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富裕的家庭,如果不是家族的因素,一般也不会要太多的孩子。因为,在富足的社会,人们更愿意提高自身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个人价值的深度思考。就是因为哺育一个孩子,会占用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小家庭的组合是最优的结果。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和考量,富裕的家庭不愿意生更多的孩子,他们更愿意看重生活的质量,而不是下一代的数量。

总之,对于人是消耗品还是耐用品的界定,我们需要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维度力来看。有一些特例,的确可以把人或人的服务,当作消耗品来看,但是总体来讲,人还是应该归属于耐用品的范畴里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