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做得更少, 但是更好, 过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370
《精要主义》:做得更少, 但是更好, 过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
2021-04-14 04:50:36 14 人看过
《精要主义》:
做得更少, 但是更好, 过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
15:29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哈佛商业评论》专栏作家。他创办公司,专职推广精要主义,帮助个人和企业把80%的时间用在正确的事情上,免受琐事的困扰。
他服务过的客户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皮克斯、Adobe、Twitter等多家知名公司,曾受挪威王储的邀请讲解精要主义。
这本《精要主义》原书12万字,框架是:
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取舍;
精要主义养成第一步,探索;
精要主义养成第二步,排除;
精要主义养成第三步,执行。
接下来咱们用3700字为您简洁、高效地介绍原书精华。
1
精要主义是什么?
在职场,有的人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目标清晰,勇于行动,取得成功。
第二阶段:当我们成功后,就会被委以重任,同时很多人会过来求助。于是,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选项和机会”。
第三阶段:当拥有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如果不好意思拒绝、做老好人,就会精力分散、疲于应付。
第四阶段:因为精力分散,很多事情没有做好。甚至,偏离了原来的主要目标,最该做好的事情也没有做好。
所以呢,如果不能守住重心,成功就会成为失败之母。
关键在于第三阶段,当可选择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时候,会出现“决定疲劳”:要做的决定越多,决定的质量就越差。
“priority”一词最早于15世纪进入英语。它本来是单数名词,意思是“第一或优先的事物”。可是20世纪后,人们居然创造了它的复数形式 “priorities”。有的公司给自己想做的事,居然排出了“优先1号、优先2号、优先3号、优先4号、优先5号……”。
样样优先,就不叫优先啦。
精要主义不是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的顶峰值。
精要主义者拒绝接受“我们能做好所有事情” 的想法,而是要求我们进行真正的权衡取舍,并做出艰难决定。
在图的上侧,精力被分散到了很多不同的事上,结果就是在每件事上都取得了零星进展,但可能每一样都不能令人满意。
在图的下侧,同样的精力被用到了少数几件事情上,由于精力集中,从而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精要主义主张: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说“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
不要疲于应付那些让你在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之事。
2
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取舍
2.1选择。
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就会插手,替我们作出选择。选择,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自由意志的体现。选择是困难的,选择意味着拒绝其他事情,这会带给人一种失落感,还会面对潜在的损失风险。
必须有“有所选,有所不选”的思维方式。按照本书里的说法,塞利格曼做电击实验的狗,“习得性无助”其实也是“习得性不选择”。
2.2甄别
甄别出“不重要的多数”和“重要的少数”,精要主义者用更多的时间来甄别,以便花更少的时间来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甄别最重要的标准,是投入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作者自己小时候为了赚钱,每天送报纸一小时,赚一英镑。后来琢磨如何才能加快攒钱的速度,就换了方式,改为帮邻居洗车,一小时可以洗三辆车,洗一辆车可以赚两英镑,于是,虽然工作量不变,但是赚钱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6倍。
巴菲特的名言是“我的投资策略,接近于昏睡状态。”他和他的公司只做相对较少的投资,并且会长时间地保持。在从业早期,巴菲特就断定自己不可能做出数百项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他决定只投资自己有绝对把握的行业,然后在那上面押下重注。他90%的财富仅仅来自于10项投资。
2.3取舍
取舍看起来是“舍”。1972年到2002年,哪家公司的股票回报率最大呢?居然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这家公司只飞少数几条固定航线,不提供餐食,像公交车一样,乘客登机后才挑选座位,他们放弃了飞更多航线、赚飞机餐的钱、高级舱的高利润。因为他们的策略就是一条:运营成本最低,飞机票最便宜,低预算的客户也乘得起。
取舍看起来是“舍”,但是其实是“取”。“舍”会让人觉得是在面对损失,所以精要主义者不问:“我应该放弃什么?”而是问:“我要大干一场的是什么?”
有所不为,是为了让有所为的那部分,“为”得更好。
3
精要主义养成第一步,探索
在探索阶段,是刻意地抽离、放空,让自己进入战略思考。
比尔·盖茨每年都抽出2个礼拜时间,只做思考和阅读,不参与任何微软的具体事务。这个做法持续了20多年,在微软最忙碌的时候,也没有断过。
也有的公司,会每个月都用一个星期一一整天的时间,全员集中到一个房间里,专心思考和讨论,禁止使用手机,不准收发电子邮件,会议的目的就是从日常事务里抽离出来。(我服务过的一家德国公司,有着类似的做法。这样的做法,老板相当有魄力。)
抽离的另一个方式,是少说话,而是倾听。如果急于说,就会抓不住要领。
写,是比说更能梳理自己内心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抽离的效果。
精要主义不是一昧地做减法,也做加法,在探索阶段,本书强调游戏的作用。不是王者荣耀哈,是画画、即兴表演、放风筝……这样的方式。通过让自己放松的方式,开阔视野、挑战旧观念、接受未经检验的新思想、构想新故事。
4
精要主义养成第二步,排除
米开朗基罗的名言是,“我在一块大理石中看到了一位天使,我不停地雕刻,直到将它释放。”把多余的石头去掉,天使就被雕刻出来了。
在奥斯卡金像奖里,大家普遍关心最佳影片奖,其实决定一部电影水平高低的,还有剪辑。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剪辑奖是高度相关的:自1981年以来,每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都同时获得了最佳剪辑奖的提名。
好的电影,是剪出来的。
扔掉旧衣服,还是蛮困难的,有没有?总会觉得想鸡肋,不扔呢,也没穿过几次;扔呢,总觉得以后也有某些场景会穿的。
心理学的实验,早就证明,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的估价,往往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扔掉东西就更难。
如果舍不得扔衣服呢,就问问这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它,我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它?”同理,在人生中,在决定要淘汰哪些事情时,也问这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做什么来得到它?”
这个说法击中我了,感觉这是应对沉没成本最好的方法。(同理好比,验证一个社群值得不值得,最扎心的提问就是:我愿意续费么?)
如果是排除现有的做法,还可以试试“逆向试行”:以为自己在做的某个事情很重要,但是又不确定,那么就试试慢慢降低频率,测试真实世界的反馈。
在“排除”阶段,我们要勇敢地说不。彼得·德鲁克深信“因为说不,所以高效”,所以他拒绝了很多邀请他作为嘉宾出席会议的邀请。他经典的回复是“我相信生产力,不相信创造力,我得埋头苦干,只好准备了一个很大的废纸篓,来装所有像您发来的那种邀请函”——这是他拒绝提出“心流理论”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回信。
优雅地说不,本书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感觉蛮实用的。
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当我们拒绝某个要求,并不等同于否定提出要求的这个人。
换个说法,表达出“不”。比如,“您能想到我,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我恐怕爱莫能助。”
清晰地认识到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答应的话,自己将要牺牲什么。
用人气,换尊重。接受自己不能始终都让所有人喜欢的现实,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与其明确说“不”,也别模糊地说“是”。明知自己不行,却还说“我试试”,会耽误事呢。如果不行,就早点告诉对方,让对方另外想办法。
如果是上级临时加塞新任务,就和上级讨论一下权重、优先顺序。“好的。那么我要取消的是什么?”
在明确说“不”以后,给出替代方案。 “这个我做不了,但是也许可以这样……。”
5
精要主义养成第三步,执行
在执行层面,咱们这篇拆书稿转介绍本书中三个具体的点:设立缓冲;取得小胜;关注当下。
5.1设立缓冲
盲目忙碌的人,安排的事务紧排着,就像车距太小一样,容易追尾。
精要主义者在执行事务的时候,会保留缓冲区,就像“保持车距”一样,更安全。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尼尔·卡尼曼,在1979年提出“规划谬误”:人们总是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所以本书建议,在估算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上,再加50%的缓冲量。
5.2取得小胜
“最低可行性进步”,问问自己:“对于我们努力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有用且有价值的最小进步是什么?”比如作者要写这本书,更小的进步是写单篇的文章,再小的进步是发一条140字以内的微博。先发条微博,如果读者有共鸣,就写成文章。
“最低可行性准备”:也就是是早点动手,小步前进。早准备,哪怕开始的时候,每天只投入几分钟。
5.3关注当下
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明天最重要的是什么。明天的事情,暂时清除出脑海。
需要说明的是,关注当下,表示同一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但是,和同时执行多项任务并不冲突,只是一件事情为主,另外一件事情为辅。假装自己可以做到“多点聚焦”,才是精要的大敌。
6
作者的做法
最后举几个小例子,来看作者的精要主义做法:
为了写作,拒绝国际客户,8个月里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写作到下午1点。
每周留出一天,不查看任何社交软件。
拒绝母校斯坦福大学提供的讲师工作,因为和核心工作冲突。
精要主义,倡导的是“更少,但是更好”,其实背后的逻辑是:过一种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
“有意义的生活”,一直是咱们三七读书会的主旋律。
祝书友过上“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
(本篇拆书稿完)
前一篇
目录
后一篇
打卡记录
焱君怡安 累计打卡 314 次
首先,你要弄懂自己,想干什么?怎么干?在干的过程中不断坚定自己的方向。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辉煌,干就完了,那样就不会被结果牵着走。
2021-04-14 05: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