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36、霸业顶点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26人  枫离秋

1、天灾人祸

公元前563年,郑国子耳和楚国子囊一起进攻宋国。

我们看这条记载有意思,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子囊是楚国令尹,按道理大国派出令尹,那么小国也要派出同等级的官员,那么郑国相似的官员是谁呢?

很显然是子驷,那么子驷为什么不来呢?

因为郑国将要出大事了。我们先按下不表,我们来看看这次战争结果。

由于宋国被打,卫国救援宋国。

郑国子展说:现在我们背弃了晋国,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楚国,现在卫国出兵了,我们必须攻打卫国,否则郑国处于晋楚两面夹击,这就完了。

子驷说:可是国家困乏啊。

子展说:困乏也比得罪两大强国好。

看起来,郑国此时国内日子不好过啊。

郑国派皇耳出兵攻打卫国,结果皇耳被孙蒯在犬丘打败,被卫国生擒。

同年,楚国子囊和郑国子耳出兵攻打鲁国西部边界,回国途中攻打宋国的萧邑,侵袭宋国北部边界。

如此频繁的出兵,鲁国人就预言郑国的局势,说:郑国有灾难啊,郑国小小国家,处于两大强国夹缝之中,竟敢屡次出兵。郑国那三位大夫看来不能幸免于难。

哪三位大夫呢?

分别是子驷(郑穆公儿子)、子国(郑穆公儿子)、子耳(郑穆公孙子)。

同年,晋国召集诸侯,伐郑,这次战争把郑国的底牌露出来了。

郑国发生内乱了。

据说由于子驷此人骄横异常,跟一个士,发生了争执。

并且以前,划分田间水沟的时候,不按规定,私自占有郑国的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四家的土地,所以五大宗族召集被排挤的人,发生叛乱。

公元前563年,郑国的五大宗族,率领叛乱的人,杀死子驷、子国、子耳,把年仅7岁的郑简公挟持到北宫。

此时郑国的子孔(郑穆公儿子)事前已经听说了这件事情,才幸免于难。

子西(子驷的儿子)听说了叛乱,不加戒备,直接冲出来,收了父亲的尸体,就跑过去追击叛乱的人。

叛乱的人进入北宫,把北宫死死防守住。子西一看,这怎么办啊。又马上冲回家,召集私人部曲,结果家臣和仆人全跑了。

除了子西,子国的儿子子产得知此事。第一件事情,把家门前重重防守住,召集家臣议事,严加防范,守住宗盟典策处所。接着把武器发给大家,排好队列,进攻北宫,把叛军杀死。

这场叛乱如此就被平定了,叛乱平定后,资历最老的就是子孔,他出来主持政事。

那么这场叛乱怎么发生的?

真的只是子驷的骄横跋扈吗?不仅仅是,我们从一些细节可以得知真相。

首先,子驷曾经说,国内困乏。说明郑国国内出问题了。

那么出什么问题呢?《左传》和《史记》都没有指明,但是我们想想晋国,就知道问题了。

晋悼公刚刚在国内进行经济改革,原因在于国内灾难频仍,而临近郑国的宋国同样发生灾难。

公元前564年,宋国发生火灾。那么宋国为什么发生火灾呢?

《左传》没有说这是人为纵火,那么我们可以猜测是自然起火。那么自然起火最大的原因就是干旱。

同样的中原国家的鲁国,屡次举行大雩。大雩就是求雨的祭祀。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线索串起来,因为近几年,中原国家发生旱灾,导致各个国家经济崩溃。

其中郑国更甚,一方面要处理两大强国的外交,又要处理国内的经济。

这样一来,一个好的领导人是非常重要的。郑简公时年6、7岁自然没法执政。而重任全部放在了郑国的七穆,也就是郑穆公七个儿子。

其中以子驷为领导核心,而子驷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他骄横跋扈,非但没有缓和矛盾。而是为了私利,占据士的沟渠,这样一来由于生存的困难,士就把矛盾对准郑国的所有执政者。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把矛盾不仅仅对准子驷的原因。

而郑国在国内有内乱的情况下,依然跟着楚国混,就把自己混没了。

2、霸业顶点

那么叛乱结束了,但是郑国的危机还没解除。因为晋国大军还在新郑外面。

说回到郑国,子孔执政以后,制定盟书、规定官吏职位次序,听取执政的法令。

结果这件事情引发各个官吏不满。为什么呢?

我们说过,子孔的地位不如子驷等人,完全是没人了,给他执政。所以威望不高。

子孔一看大家不顺从,就要诛杀他们。

子产劝阻,希望他能烧掉盟书。

子孔不答应,说:那不行,我都制定好了,现在他们不答应,就烧掉。到底谁是执政者?

子产说:专权也要有民意基础的,现在大家都不服你,你拿着几个盟书有什么用?还不如烧了好,这样就可以显示你对大家的信任,大家安定下来,不是很好吗?

而新郑城外的晋军正在虎视眈眈盯着郑国。晋国对待郑国,就是老方法。吓吓他。

晋国控制住虎牢,在新郑城外筑城,摆出一副要打持久战的形势。

郑国马上怂了,子孔和晋国议和。

但是这个议和到底有多大作用,晋国知道,郑国更知道。而南方的楚国听到晋、郑议和,马上出兵,誓要夺回郑国。

这就很尴尬了,郑国每一次都成为晋、楚两国大战的导火线。难道下一场大战又要开打。

此时,楚国出兵,晋国怎么想的呢?

中军元帅荀罃希望采取守势,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这个想法符合当时大部分诸侯国的想法。

但是栾黡(栾书的儿子)斥责荀罃,他说:现在打都没打,晋国就逃跑,这让诸侯怎么看?这是耻辱,你不打是吧,我自己出兵。

那么栾黡的想法是极为愚蠢的,现在不打,晋国是老大。打了最好的结果,你也是老大。但是万一,输了,怎么办?

栾黡的想法不是一个孤例,遥想当年邲之战,就是因为上下不通,荀林父无法控制住下面,酿成战败。

看到这种情况又要重演,荀罃打了一个寒颤。

荀罃一想,干脆我同意栾黡的请求。否则他这支部队,怎么可能赢?

楚国领兵之人是令尹子囊,此人属于绵里藏针之人,不好对付。

于是,晋国出兵,对付楚国。

两军在颖水扎营。

可是目前情况是,诸侯联军不想打,反战情绪高涨。

郑国的子矫说:现在晋楚眼看有一场大战,我们郑国首当其冲,而诸侯们都要退兵,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顺从诸侯的想法,我们不如先跟楚国媾合,这样大战就会消弭于无形。

于是郑国趁夜与楚国结盟。

郑国朝晋暮楚的行为,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消息传到晋军这里。

栾黡大怒,希望急击勿失。

但是荀罃说:现在我们晋国刚刚强盛,难道你要把我们家底打光吗?况且郑国为什么投靠楚国,还不是我们晋国不能保护他吗?万一,我们真的打不过楚国,怎么办?难道给人耻笑吗?还是回去吧。

于是对峙九天后,晋国联军退兵。为了泄气,把郑国揍了一顿。

这就是荀罃高明之处,打游击。晋国实力略强于楚国,况且还有诸侯联军,打赢楚国或许没有问题,但是打赢了也是两败俱伤。

不如换个思路,打游击。毛泽东曾经提出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近代时期,游击战使得,工农红军四处开花。

那么国家怎么打游击呢?晋国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现在晋强楚弱,郑国是两国必争之地。一般这种情况,军队都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略,本质目的是消灭军队有生力量。但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不到一定时机,这是用的。

因此,晋国采取,游击战术,时不时去骚扰一下郑国,威胁一下郑国。郑国就怂了,就媾合了。楚国一看,郑国投降了,就来打晋国。

晋国就跑,楚国就退兵。等到一定时机,再来一次。搞得楚国、郑国不胜其扰。

所以,游击战不是我方实力弱,才可以使用。用岳飞的话,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那么这个想法,也不是只有你晋国能想出来。

公元前562年,郑国开了一次国家会议。面对现在白热化的国际形势和晋国不要脸的战术怎么办?

大夫说:如果不顺从晋国,国家就会被灭。问题在于,晋国太不要脸,他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并不打算要把郑国攻占,时不时骚扰一下我们。现在晋国强,楚国弱,如果晋国在乎郑国的话,楚国就会避其锋芒,而现在晋国的想法很难猜测,怎么办?

子展说:现在的形势不明朗,我们不如主动攻击宋国。宋国作为晋国的铁杆盟友,晋国绝不会坐视不理,晋国出兵以后,我们就顺从他们,结盟于晋。那么楚国看到我们和晋国结盟,楚国必然出兵,这样我们再顺从楚国。这样晋国就会大怒,就会来打我们,而楚国看到晋国屡次东来,楚国不能抵抗。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和晋国结盟了。

也就郑国人能想出这种战略,把国家当成商品来卖。

于是郑国人主动挑衅宋国,宋国派向戌入侵郑国。一来二回,就惊动了晋悼公。

晋悼公发动诸侯,来攻打郑国。

首先,齐国太子光和宋国向戌驻守在新郑东门。当晚,晋军抵达新郑,侵袭许国的故地。

卫国人出兵攻打郑国北部边界,郑国东、西、北全部被包围。

郑国一看,计划达成了,求和。

郑国和宋国、晋国、卫国、曹国、齐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在亳城的北部(宋国商丘东南方),议和。

这次议和,保证了郑国的平等地位。

会盟由晋国的士匄主持,士匄说:辛苦各位诸侯们了,如果让诸侯们东奔西跑还没有结果,你们能没有二心吗?

各国盟誓,说

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会盟之国,不能囤积粮食,不能垄断,不能包庇罪人,不能收留坏人,救济灾荒,安定祸乱,统一好恶,辅助王室。如果有人触犯这些盟约,那么神灵、祖宗会让他失去国家和社稷。

会盟结束,但是诸侯联军还不能解散。按照郑国人的“剧本”,反派楚国要上场了。

会盟结束后,楚国和秦国结盟,攻打郑国。

郑简公一看,楚国人来了,欢迎欢迎,亲自迎接,并且当“带路党”,引导楚国攻打宋国。

诸侯们一看,郑国寡廉鲜耻,还得揍他一顿。于是攻打郑国,郑国一看诸侯们来了。

欢迎欢迎,亲自派使者到楚国去,煽风点火,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你看,晋国又来打我们了,我真的倾向于楚国,如果楚王能够不辞辛苦打败晋国,郑国是很乐意侍奉楚国的。

楚共王一听,大喊:滚、滚

楚共王心里话,我要是打得过晋国,我至于这么窝囊吗?

郑国一看,楚国不来,那就怪不得我了,谁叫你怂呢?于是大开城门,和晋国结盟。

郑国人表示诚意,给晋悼公盔甲武器一大堆,兵车一百乘,歌鈡、乐师,十六人美女。

这次笑鱼之盟,标志着晋悼公的霸业达到顶点。

晋悼公把美女赐给了魏绛,说:

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魏绛推辞说:

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晋悼公说

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