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隆女士》反思自我的现实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2425636/4ac3722397febcdd.jpg)
疑惑的萌芽
事情是这样的,我一直在想往学术上面走,有一次,一个做生意的朋友问我,你的意义在哪里,但是他告诉我一条商业化的路线,比较适合我走,努力几年能做到财务自由,然后说,这样你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但是听得有点心动,可能是我能比别人更快的得到我想要的,甚至是别人想要的财富。但是,我又觉得这只是可能而已。也是要花很多时间经历和代价去挣取的。
于是,心里播下的这颗疑惑的种子,在慢慢发芽。
问题的产生
偶然间在《斯隆女士》里面的一些细节,和对话中,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
我的好奇开始于:简说她要辞职,她更爱学术,而斯隆说简很蠢,刚还清大学的欠款又回去读研究生。从她们对话中越发清晰了解俩人不同的价值观。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而简回答,她可能并不喜欢现实世界。
所以,我的疑惑是,对自己本身的思考,是我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现实世界?倘若我喜欢,我是否已准备好在现实世界生活?倘若我不喜欢,我是否要投入到学术世界?但是学术世界也未必就没有现实世界残酷。
无解但有收获
我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但是关于现实世界和书本世界,其实都很有趣:
斯隆说,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简回答,不,那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她打电话给简,问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简的回答的内容很容易得知——苏格拉底的书是柏拉图写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们记录。
罗素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远非大多数人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他认为柏拉图是有能力创作出苏格拉底的。总之,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几乎出自柏拉图笔下。
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实行民主制,哲学与政治交集很大。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备辩论演讲的能力,若有诉讼,公民皆亲自上阵为自己辩护,哲学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时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辩士。当时十分流行花钱(或束脩)聘请辩士教导雄辩术。
关于学习
我对苏格拉底,柏拉图,雄辩术等的了解也只是基于外国教育史,文学史中读到的一些,但是本身的很多问题和解答,往往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哲人的智慧可以得到启发。有句话说的很好:不要一味追求“智者”,智慧无处不在。
我把学习归为,解决问题,和寻求智慧的过程。把简单的问题,引导到哲学和哲人的思考上来,总是让人思考良多,我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我比以前更清晰地寻找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