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水墨之珍想法简书:百家争鸣

行书作品章法浅探

2019-05-01  本文已影响22人  水墨之珍艺术馆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章法也叫布局,是安排整幅作品的艺术方法。它包括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标题、名款与正文之间,相互照应的方法。

一幅行书作品,安数可多可少,少者一字或数字,多则数百字或数千字,甚至几幅作品,几本字帖,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清刘熙载《艺概》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或几行,一帖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应之妙。”他所说的相避相形,是指相互避让,互相对比,互相映衬之意。他又说:“几点画要竖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所谓“竖而浑”,是指点画要健劲而厚重,所谓“奇而稳”,是指结构要奇险稳重,所谓的“变而贯”,是指章法每字每行既要有变化,而整体的精神则是贯通一致的。这就非常具体地说明了点画、结构和章法之间的辩证的关系。

对初学者来说,在章法处理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写前准备

写前要根据纸幅的大小和字数多少,来决定字的大小。

纸上下要留下天地头,左右留白边,可叠竖格,或影竖格,打格可用红蓝铅笔,不要用圆珠笔,因为圆珠笔笔遇水容易扩散,影响托裱的效果。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2、关于行列

楷书作品,安要竖成行,横成列。从整体上看,从纵横看,都非常地整齐。行距较大,字距略小,只要写在正格里,就会有这样地效果,因为楷书的字形,大多是长方形的。

行书作品,大多是竖成行的,如李邕的《岳麓寺碑》、赵孟頫的《胆巴门碑》。一般行书比楷书较为自由,字随形而变,可大可小,每行字的数目不一,这就显得整齐自然有变化,如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行书竖有行,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书家以中心取直,即每字的中心都要落在中心线上,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的行书,皆用此法;有的书家以错落取直,在一行中有的字向左取直,而有的字则向右取势,错错落落,不直而直,如黄庭坚、王铎的书法多用即法取势。

草书作品中,一般多是竖成行,横无列,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但也有横成行的,行不直者,如黄庭坚的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共五十二行,第行四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不等,以第六字(共十八行)、七字(共十五行)、八字(共九行)为多。字形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长者为短者的五六倍,如第三十八行的“晖”字,长于第四十四行的“不”字、“山”字六倍。又如第九行的“楼”字,比下边的“上”字大六倍。从纵势看,或引带或直连,或笔断意连,显得上下呼应,字相连属。从横势看,左右相避,自然容与,如第二行的“一”字,左右极长,下行的“明”字略向左偏,让出位置,容纳其左端,而其右端又伸到上行的“城字等之间,其布局疏密有致,纵横得法,正如宋徽宗所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3、关于标题、年月、署名和印章

展览的前言或说明,标题要大而醒目,字在正文之前,低四格,或居中,如俄文的格式。年月、署名(主办单位)要写在最后,靠下些;如果是横式,就靠右下。

书法作品,标题、年月、署名,要写在正文之后,字大小与正文相同,或小一些。印章盖在名下,占一个字的位置。不要太靠下,如果署名与正文末行齐平,印章则打在署名的左侧。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4、首字与尾字

一篇文章讲究开头和结尾,一幅书法作品也要注意首字和尾字。因为这两个字决定一篇的始终。首字的大小和姿势,关系到全局,以下的字要以首字为基准,依次写下去。首字在全篇起领袖的作用,古人叫“管领”。中间的字要上下应接,既有之妙,而总体精神又贯彻始终,最后一个字是全篇的终结,要收得住,不可松懈。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说:“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终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领一幅,此管领之法也。”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5、多字、丢字和错字如何处理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写完以后发现多写了字,就在那字的右侧点两三个小点,如果写错了字或丢了字,就在后边注明应是某字或落某字。这样就可以避免涂改之乱,以保持作品的整洁。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6、格式范例

正文从右向左,署名在左边;如果正文是自左向右(现在通行牌匾的格式),署名就在右边。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彭瑞珍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作品章法浅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