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 浅谈故事的创作
听了一堂彼岸晓吾老师的分享,对故事创作路上渴望却又散乱的感悟,终于得到了一次沉淀和梳理,豁然清醒地感受到,关于创作方面的水准。原来,我与写好一篇故事还有着很长的距离。
小时候,我就爱听故事。 无论是夏夜凉凉习风中,那个肚子里装着好多故事的大姐姐,听她绘声绘色,给我们讲神鬼故事的传说; 还是父亲醉酒后一改平素的严肃和呆板,变身为类似评书般口述的《石头记》,都让我听的着迷。
那时候我还并没有读过《红楼梦》,我却先知道了在大荒山无稽崖下,被女娲补天而遗弃的一块石头,误入红尘,几世几劫要经历一番人间故事。
而那些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就这样,不知觉地滋养过记忆的心田。
我一直觉得好故事是用来讲的,不是蒙头写出来的。 既然是讲,只要会说话,会说清楚一件事情,那自然会讲故事,好像是跟吃饭、睡觉、打哈欠一样拥有的本能。
哈哈,故事也可以编,当然,故事就是故事,不是事故和流水帐,在荒诞地讲述和拼凑地提炼中,映射着生活,但又不是真实的生活,或者远远高于生活。
你躲进自己的故事中,天马行空地游历。
听了讲座,才懂得,好故事,必须用心挖掘,具备更娴熟和章法的推进,让你的故事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度感人的意义。
这是精读、阅历和很想表达的热情,在累积中逐渐完成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老师一个小时的分享,其实很多理念都是多年写下来的经验之谈。
很欣喜地听到了很多同感共呜的部分。
我也认为想写就写,要多写,但不硬写,不想写就阅读,是沉浸身心的阅读。
每个人都会有想要去写的那份热情和冲动,尤其是开始,一定要去做,哪怕写的不满意、不好看。
要保持,持续不断的写作状态,就要调整、抽离、酝酿、倾诉,这是个快乐又痛苦的过程。
起伏不断,也有特别不想写的时候,所谓的瓶颈期。因为人思想行为的阶段性、热情是有限的,符合生理发展规律。
记忆里,年轻时的父亲其实也是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他读过当时的很多名著,嘴里会说什么大仲马、司汤达、曹雪芹之类的。当我翻开那竖版又繁体的《红与黑》很快放一边了,它太难读了,所以我不能理解父亲去读它们的快乐。
我更爱看那些章回小说、通俗小说、什么《聊斋志异》啊,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话扯远了。
只说一件至今印象深的,有一次,我发现家里衣柜最底层抽屉,有一大本厚厚的,用粗捻线缝定的像书一样的纸稿,上面密密麻麻蓝黑色钢笔字迹,首页写着“”肖尔布拉克”几个大字,我现在才知道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手抄稿,准备投稿的小说底稿,取出来捧着,妈呀,好沉好重,打开翻看了几页,就失去了耐心,还是不好玩。
也好奇,就问回家来的父亲,原来是某连的一个伯伯,埋首书写,写了一年多的小说初稿, 他请父亲帮忙看看和修改。
后来,那个伯伯因患肝硬化没有等到投稿结果就死了, 那厚厚一沓沓散落的手稿也落满尘土,不明去向。
如今,老迈的父亲,会把他曾经喜欢保留下的大型文学杂志,那厚厚的一本本《十月》《当代》《清明》《小说月刊》,扯下那一张张泛黄的书纸,包吃剩的食物渣,当垃圾扔掉。
看到这一幕,我会心里隐疼,但也理解,人的喜恶认知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想写时就写吧,因为,可用的时光真的不长。
听晓吾老师的讲座,最大的收获是
故事和小说的区别:
故事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和连贯,而小说的侧重点是塑造人物。小说可以展开大篇幅的环境描写,而故事如果这样写会使情节停滞,这是二者的区别。
但小说无论长短,都以“讲故事”为使命的方式存在着,而“故事”的讲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成色和形态。我个人认为,小说是故事的更高级形式。
我的理解,它俩级别是不同的,故事是靠情节吸引人的,但噱头和狗血的剧情追读完后,你不会想再读第二遍。目前市面有很多昙花一现的网文。
但小说不同,除了上好的文笔以外,有更深层蕴含的东西去品、悟,值得你不由自主地有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欲望,甚至百读不厌。 流传下的经典名著莫不如此。
现在,是个讲究速成和效率的时代,被携裹着和影响,浮躁、贪欲成了通病。你点开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媒体引导,什么5分钟读懂《百年孤独》,3分钟教你看懂四大名著,甚至一分钟读懂世界名著某某某,大家都欢喜,似乎得到了某种满足。
扪心自问,骗谁呢,可能吗?你不过只知道了个书名和作者罢了。
一本本书,倾注作者的感情,耗费心血和时间,几年甚至数十年,构思提笔、反复修改、提炼升华、精雕细琢,才能完成的作品,人们却想着几分钟的理解和读完,多么急功近利。
快餐文化的结果,就是营养不良,或者食积。只是眼花缭乱地粗尝了一遍,根本没有吸收汲取的时间。
媒体广告的诱导也是为了迎合大众而作,就这样互为影响形成一种气候。所以要保持自己的一份清醒,把握自己的节奏。
晓吾老师说:
为什么人们更爱读故事?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因为人们渴望变得更好。
我却想说,也许我们的生活太过平淡平静,似乎一睁眼,每天都过着重复又枯燥无味的生活。
所以我们渴望在别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中找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
这应该是故事,源远流长,持续不断的魅力。
晓吾老师分析,故事创作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仿写阶段”,我并没有仿写阶段,也不想刻意去模仿哪位作家的文风特点,阅读是为了汲取和触动,最后,还是得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哪怕幼稚、不完美,那也是自己的文章。
第二阶段:探索朦胧期,对写故事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是不能熟练运用,有时想写却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下了笔之后,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透。
第三阶段:可以写故事了,但是质量不行,没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平庸,乏味。主要原因是写得太草率,总以为写得多了,质量自然就会上去,但是,今年和去年相比,没有什么进步提高。这个阶段是最难提升的时期,也会出现瓶颈期。
我目前这两种情况都有,朦胧探索期,故事不断,讲的不满意,遇到了瓶颈期。所以,我需要积累、沉淀和阅读。
就如何阅读,再说几句,无论故事、小说、随笔、散文…… 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也要有见仁见智的分歧。 不要因名家崇拜而全盘照搬。
至于形成风格,就是之前的基础内存都有,随气质和喜好自然而然形成的,不用刻意模仿。
只有文字的叙述,可以有宏大的场面,也可以有电影无法展现的深邃的内心,细如发丝,心尖悸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喜欢了,还是要去找原著阅读一样, 那绝对是不能对等的理解。
当然,你的诸多功力,不能只局限在文字里,感受力、领悟力、观察力都很重要,对心理学、美学、哲学、音乐、舞蹈、绘画、电影、广播都得涉足和喜爱。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理。
这样,你的文字在铺设构思中,收放自如,呈现如音乐般、画面般、电影场景般的效果,你的人物出场鲜明生动,似乎一切在文字中都活了起来,为他(她 )掬泪,又为他欢欣,你已经完全被代入了故事中,化身为他们。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为重要的秘诀是:对文学的极度热爱,让自己充满激情,然后你会上瘾,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会激励我们一路前行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哈哈,这点,真的是写好故事乃至小说的最成功的法宝,创作的状态和激情,是出好文的前提,要不然为什么有灵感的大爆发呢?
借用村上春树的名言,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就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每一部创作,没有完美之说,学几处长处亮点',能发现纰漏弱项,并且有自己的认知思想,才有所得。
找出令你难忘的故事,并赋予它意义。 也许,好故事就在这样的酝酿中,新鲜出炉。
( 风铃手记 )
风铃随拍本文由 “文字之光社区” 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秀专题【金色梧桐】【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魂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荐文官,见证优秀,共同成长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在微信群中搜文字之光。
02发私信给文字之光的主编 韩涵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