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散文

清明 | 面对死亡,我们能做的,是不遗忘

2019-04-05  本文已影响4人  e26220db94a0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清明节,没有下雨。

夜深人静,不如我们一起趁着夜色,来聊聊“死亡”,希望不要吓到你。

第一次知道死,是在小时候参加的一场葬礼上,一个远房亲戚去世。农村的葬礼其实没有小孩子什么事情,都是大人的仪式,搭个棚子,吹吹打打,哭哭啼啼。

对于孩子而言,最大的记忆点就是可以吃“桌”了,可是周遭阴沉的气氛,和没有味道的“白米饭”(北方白事就吃白米饭配大锅菜),总让人感到莫名压抑。

在返程的车上,没有大人在场,我和身边小伙伴就探讨起这个话题。

人为什么会死?

不记得大家谈了什么,最后结论就是: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要死的。

然后,大家就觉得难过起来。

想起来,这应该是我最早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可是那时候,没有人可以为我解答。

再大了一些,参加我一个姨的葬礼,她是因为家庭矛盾跳楼自杀的,这件事情,在家族里没有人再谈起过,但是我知道。

参加葬礼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雨,我们一些小孩子披着白布,躲在卡车里,浑身淋透。

我一直记得我那个姨,去我们家,和我妈说话的场景,站在那里,打扮时髦,可是再也看不到了。

想想,还是蛮伤心的。

亲人的离开,让我开始意识到死亡,似乎代表着某种失去。

还有一次,是村里的一家,家里小朋友跑到铁路上,被火车撞了,遭遇不幸,村里人都去他家里慰问,看到他们哭的撕心裂肺。

后来大一放假和高中几个好哥们第一次聚会,发现有位没来,才听他们说,高中毕业的暑假,这位哥们骑摩托车出了车祸。于是,我们也在饭桌上给那位哥们点了烟,倒了酒,一桌五人,略感悲伤。

再后来,参加的葬礼越来越多,爷爷、姥爷、姥姥、大爷,老一辈的亲人陆续离开。

从小时候对死亡的懵懂,到逐渐体会死亡带来的悲伤,我开始认识到死亡的深刻含义,它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再也看不到、摸不着,不存在。

而且,它还意味着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情感摧残和刺痛,越爱,则越痛。

我想,这也是为何,我们大家忌讳谈死亡。

但是,死亡又是每个人的宿命,逃无可逃。

如何想办法能够直面死亡呢。

我想,这得分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是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寻梦环游记》说,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

我想,这和我们的理念是相符的,所以,清明,记得多给先人烧纸钱,多念叨一下他们,希望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安好。

另外一方面,是终究要面临自我的死亡。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谁都只有一次生命,都只有一次死亡机会,我倒想起来小时候的一篇文章,保尔柯察金说: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只背到这里。

所以,在这个和 死亡有关的节日里,希望我们能纪念逝去的亲人,做到不忘记;对孩子,告诉他们死亡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的命中注定;然后,对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度过眼前的每一天。

如此,死亡便不再可怕。

奥格

于老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