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征文专题(活动暂停)简友广场随笔散文

收获||来自历史的召唤

2023-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佛晓星辉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理事会2024元旦征文活动。
威海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它忠实地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它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味,经济实力及发展前景。单霁翔先生将博物馆定义为“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

当然各地的博物馆各有不同,展现的一定是这个地区独特的地方特色,无论是人文精神,或是历史的演变,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要想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从博物馆开始。

所以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参观它的博物馆,在威海,我参观了三个博物馆:威海博物馆、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它补充了我很多认知上的不足,收获满满,不枉此行。

01 威海市博物馆

威海位于中华版图的东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先民们祭拜太阳的圣地。威海的先民依海而居,享受着海洋的馈赠,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威海的名字来源于“威震疆海”。威海地处战略要地,是扼京津咽喉之地。明清时期威海已是抵御外来势力的前沿阵地,在抗击倭寇侵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明朝政府为了防御倭寇,在沿海许多地方设立海防机构。威海卫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较早设立,并与天津卫、镇海卫、金山卫一起被誉为“明代四大名卫”。

到了清代,随着北洋海军提督署在刘公岛建立,威海的防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然而甲午之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陷入了被日本强占、被英国强租的噩梦之中。

经历了几百年的痛楚和抗争,威海终于摆脱了屈辱的历史,成为我国收复的第一个城市。所以博物馆内的威震疆海、甲午风云、一战华工的展览所占比重较大,一幕幕场景再现了历史的悲壮、战争的残酷和威海人民的伟大。

02 刘公岛博物馆

刘公岛,这座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威海湾内的小岛,仅有3.1平方公里的面积,却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1985年以前一直作为海防前线的军事禁区,自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转变成为风景名胜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在博物馆大门处逆光拍摄一张照片,上书江泽民题写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几个大字,后衬蔚蓝的天空为背景,更加显得庄重肃穆。

靠近岸边,整个博物馆呈现在眼前,一尊高15米高的北洋水师将领塑像,它与整体建筑融为一体,造型犹如数艘相互撞击的舰船悬浮在海面上。

进入展览大厅,“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揭示了展览主题。各展厅以建筑、图片、绘画、文字、实物、沙盘、雕塑、视频等展现了整个甲午战争的全貌。

该馆以《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为基本陈列,分《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日本打开战争魔盒》《民族屈辱与抗争》《警钟长鸣》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展出历史照片五百余幅,珍贵文物三百多件,辅助展品一百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画、雕塑等艺术展品,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也是国内唯一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

蓄谋已久的侵略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导火线是朝鲜的东林党事件。

1894年1月,朝鲜秘密结社东林党发动了农民大起义,占领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政府一面调兵镇压,一面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

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出兵朝鲜挑起战端的天赐良机,于是做出了调兵赴朝的决定,还秘密下达动员令,设立战事大本营。

同时,日本又屡次建议清政府出兵,并保证“我政府必无他意”,阴谋把清政府诱入设计好的圈套。清政府轻信了日本的保证,在接到朝鲜政府的正式请求后,6月9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一千五百人前往朝鲜,驻扎在牙山地区。

日本政府见阴谋得逞,在同一天,以护送驻朝公使,保护在朝使馆和商民为藉口,大举派兵入朝,直趋首都汉城,扼守险要,构筑工事,到7月中旬,日军入朝已超过三万人。

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胁迫国王发布"请求日军代为驱逐在朝清军"的文告,随后不宣而战,7月25日,日本海军牙山口外在丰岛海面将中国的护航舰和运兵船击沉。7月28日,日本陆军偷袭驻牙山的清军,挑起侵略战争。8月1日,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终于爆发,中日双方正式宣战,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从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历时九个月,主要在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进行。中日甲午战争为抵御外侮,中国广大军民前仆后继,浴血抗敌,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战争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前文已经说过,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只属中日军队的小规模战斗,中国海陆军损失不大,我们还有着雄厚的力量。接下来才是无比残酷的战争。

平壤战役:左宝贵血战玄武门

驻守平壤的两万余名清军,在叶志超的统帅下,既不利用险要地势设兵据守,也不修筑工事准备打仗,而是沉迷酒色,导致人心涣散。

1894年9月15日,四路日军大举进攻平壤。马玉昆率部在大同江东岸发炮还击,打死打伤敌人四百余名。

广东高州镇总兵、奉军统领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他率军防守牡丹台,亲临玄武门指挥作战,拼力抵抗。炮手阵亡后,他亲自操炮击敌,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捐躯。他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清军最高将领。

在玄武门失守的紧急关头,叶志超不仅不组织抵抗,反而率先逃跑,致使全军大乱,被日军打死两千多人,俘获六百多人。叶志超逃出平壤,渡过鸭绿江。从此朝鲜落入敌手,日军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这就是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

平壤战役两天后,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这场海战被称为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海战历时约5小时,以日舰率先撤出战场而告终,但北洋海军却遭受重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致远、经远、等四舰沉没,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伤亡数百人。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甲午风云》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坚定的目光,记忆特别深刻。

血战威海卫(最后一战)

黄海海战之后,虽然北洋舰队还拥有大小舰艇40余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强令其躲藏在威海卫军港内,不许出港巡海,从而使日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制海权,造成了北洋海军坐以待毙的局面。

1895年1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并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不甘坐以待毙,请求主动出击,但为李鸿章所阻。

2月初,日本海陆军协同夹击北洋舰队,丁汝昌及广大爱国官兵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先后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击沉敌舰七艘。但是随着形势的恶化,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勾结北洋海军副统带英国人马格禄和顾问美国人浩威,公然胁迫丁汝昌献舰投敌。丁汝昌宁死不从,在弹尽援绝的困境中,绝望地吞服鸦片自杀殉国。

展厅内里有一组丁汝昌等将领大型群像雕塑,甚是感人。丁汝昌端坐于前,忠臣在侧,共同赴死。

解说词是这样的:“日军大兵压境,丁汝昌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积极联络海陆守军,以寡敌众,坚守孤岛。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他拒敌诱降,悲愤殉国。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戴宗骞等将领也自杀殉国。”

余决不弃报国之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丁汝昌)。

2月12日,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了投降书,无条件向日军投降。港中军舰除被击沉者外,连同军火、物资全部为日军所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威海卫之战。

甲午战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此战不仅改变了亚洲的传统战略格局,而且对世界近现代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百年风云一闪而过,多少往事都随滔滔沧海东流去,但这里记载的甲午国殇的奇耻大辱,却是刻在中国人心头的一道百年未愈的剜心之痛。

正如展览结语中说的:“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这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03 一战华工纪念馆

除了上述两座博物馆之外,还有一座“一战华工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坐落在海源公园的中间地带,临近海岸,是一座灰色的建筑,从高处看,呈一个巨大的十字形。却只有墙,没有封顶,如同隧道一样,顺着斜坡深入下去。

在地下空间,站在中央抬头向上看,就是十字的中心,再向十字的尽头走去,也就是隧道的尽头,穿过窄窄的小路便是大海。仿佛一百年前劳工们就是在这里告别故乡和家人,踏上未知旅途的起点。

沧海茫茫,此去也许今生再无回头,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回望来时路,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加倍珍惜。

一战华工纪念馆内展出内容分为“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遣留何处去”“大潮起东方”等五大部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随着战争深入,英法等协约国伤亡惨重,北洋政府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主动寻求同英国合作,并设想提供武装华工,但遭到拒绝。

1916年,英军伤亡惨重、元气大伤,重压之下,只得来华招工。

当时的山东威海已属英国租借地,有过组建华人雇佣军及华北招工的先例,因此威海卫就成为了英国最佳的招募地。

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成为一战中协约国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当中来自山东的不少于8万人。这些人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很多人甚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葬身大海。

他们到达欧洲后,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得到过表彰奖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完成契约,返回祖国的约有12万人,约两万名华工下落不明,其中明确记载死亡的有两千余人,他们被埋葬在欧洲各国的墓地中。约三千名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法国,成为定居法国的第一代移民。

百年以前,一战华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地艰苦劳动,支援炮火中的欧洲,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为世界恢复和平书写了壮丽诗篇。

今天,虽然甲午战争已成过去,一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这段历史将永远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惜和平。

作为海防前线的威海,夷风古韵威震海疆,甲午志士不朽,捍疆为国光荣。作为中华儿女,初心不移,牢记使命,只有建设富强的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的召唤,军民的担当,我们坚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