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可能与绑架者没有多大关系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bear文

刚过完21岁生日,起伏不定的状态渐渐趋于稳定,抑或是,反常态生长——即所谓“逆生长”。

没错,简单来说就是我看起来不像已经21岁的大学生。

这时候我判断不了“稚气未脱”是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在此之前人们对我的评价差异颇大。

21岁的“小姐姐”第一次意识到丰富人生体验的重要性,于是在清明之前回家了。

在开始我人生中第一次扫墓之前,我去看了场电影,一个人。

前几天在人民日报的APP上看直播,对徐静蕾这个女人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在人生特定的时间段里经历着理所应当经历的一切,拥有合理而正常的人生体验,积累了特定的人生经验,满足着人生的满足。从演员到导演,从《杜拉拉升职记》到《绑架者》,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岁月沉淀的芳华,知性而洒脱,一个精神气质饱满的女人。

从《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到《绑架者》,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导演的新身份新角色让她迅速成长的惊艳众人,更令我动容的是她的勇气、坚韧和智慧。

她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比较敢想敢做吧,一旦想了就去做了,也没有顾虑和考虑太多。

最难得的不断地学习和坚持。

演员的选择也是一种眼光和能力。

白百何是自己喜欢的女演员,一想到她还是会自然而然地跟文艺电影联系到一起,但对林薇这一的角色塑造,白百何还是惊艳到了我,像当初《七月与安生》周冬雨对于安生的诠释让我欢喜不已。

林薇的失控、嘶吼和眼泪,白百何对于人物情绪细微之处及其变化的拿捏恰到好处,甚至许多惊险动作,从她少有的动作片来看,应该没有让观众失望。

黄立行的“戏中戏”让我想到了《麻雀》里面的李小男。我始终认为李小男是真正的“麻雀”,她才是真正的演员。应该说,“戏中戏”会更加考验演员的演技,演员要把自己完全代入人物角色,全身心地忘我却依然要对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目的保持清醒。

总而言之,最后的情节逆转加上黄立行对邓家明这个“卧底警察”的性格特点的表现,在细微之处恰到好处的幽默,硬汉形象与高智商的结合,还有最后动情“大男孩”的羞涩,让我很是享受这场观影体验。

对于明道的反派饰演倒是触动不大。在这里只想讲对于这个“失足警察”的评价。为了挽救抚养自己长大的尊如母亲的长姐生命而走上犯罪道路,我对此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情节安排老实说在影片的最后没能让我完全信服。作为一个警察,尤其是一个警察头脑,理性本应该是基本素质,合法获取匹配肾源的方式有很多,比起说他是因为救姐心切而情绪心智失常我更相信在他内心深处就潜藏着“魔鬼的心肠”。

人有私欲本是正常,人心藏邪念本也正常,正邪选择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而选择以后的结局不外乎两种:一步错步步错,无法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倒是相信这跟意志有关,本来这就是一场自我的斗争。

所以人是矛盾的。当他跟林薇说自己真的想当个好人当个好警察的时候,我看到又是人性的一面——脆弱。

最后在对林薇和邓家明的美好期待中结束这一场视觉体验,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想起路上拍下的木棉花,心情格外舒畅。

总喜欢破旧而空荡的电影院,包场的享受不常有,有我真是感激命运又给了我美妙的一天。

我想说的,可能与绑架者没有多大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