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课堂 | 写作的真相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

1万小时练就大师?《刻意练习》告诉你,可能不用那么久!

2018-01-04  本文已影响115人  翌汐
图片来自网络

文|翌汐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罗伯特·普尔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为了写《刻意练习》的书评,我跑去搜索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看到出版时间的时候还是大大地惊讶了一下:没想到这是一本2016年底才出版的书。

之所以觉得惊讶,是因为2017年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类的书籍或文章里常常看到《刻意练习》,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应该是出版了很久的经典,而非如此“年轻”。

不过书虽然出版不久,但对于其作者,我们应该不会陌生,因为据畅销书《异类》的说法,1万小时天才理论就是源于本书作者埃里克森所做的研究。

《异类》是这么说的: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联系市场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只需要投入时间去积累,就能成功。这样的理论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也因此,1万小时天才理论悄悄地被大量的书籍引用和传播,几乎成了励志界的一条真理。

但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驳斥了这个概念。

首先是1万小时这个数字,以《异类》所引用的小提琴家的统计研究为例。

埃里克森指出,被研究的10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在20岁之前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万个小时的说法,是平均数,而非《异类》以为的每个人都超过1万小时。

——有一半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累积1万小时的练习。

同样,《异类》中的另一个例子:披头士乐队的演出时间,也并非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累计演出了1万个小时之久,更准确的数字约为1100小时

所以说,想在一个领域成为大师,很可能不需要1万小时就够了,对吗?

也对也不对。因为时间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变量。

比如游泳,学会游泳可能只需要几周甚至几天的时间,但很可能游十年也不会成为游泳运动员——哪怕练习时间超过1万小时,也依然成不了这个领域的大师。

埃里克森说: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这个不难理解。

比如学会开车以后,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练习你可能就能不假思索地作出一系列的指令:打方向盘、刹车、油门、看后视镜等等——所谓“自动化”的程度。

但是再多“练习”,开车技术也不至于成为“赛车手”。

那么成功还有秘诀吗?

或者说,是否有一个有效的练习方法,能提高成功率?

有的,那就是埃里克森所提倡的:刻意练习

严格来说,“刻意练习”不同于“有目的地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而仅仅局限于诸如音乐表演、舞蹈、国际象棋以及许多个人和团体的体育项目,特别是根据打分来评判运动员表现和水平的体育项目,如体操、花样滑冰或跳水等。

而那些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直接竞争的行业或领域,比如园艺和其他爱好,以及当今职场中的许多工作,如企业经理、教师、电工、工程师、咨询师等等,它们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卓越的绩效,因此你可能无法从刻意练习中积累知识。

我的理解是,那些存在明确的评价标准体系,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才是可以用来刻意练习的。

而作者提出的刻意练习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失望了。

因为你发现:你既不从事竞技体育或是音乐表演领域,也很难找到极有经验的导师,更不用提什么反馈了。

所以读了大半本书,听了这么多忽悠,然后得知“刻意练习不适合你”,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制定出一整套练习的方法,但刻意练习原则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依旧有效。

《刻意练习》用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示范了没有导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刻意练习。

富兰克林是以《观察家》杂志里的好文作为模仿的对象。

首先是把文章里每一句都写出线索,之后再根据线索复写文章,再和原来的文章进行对比。以此来练习精确表述观点。

之后,他又把文章里的句子改写成诗句,一段时间后,等他忘了这些诗句和线索时,又把诗句改写成散文。以此来增加对词汇量的积累。

最后,他又找来《观察家》的文章,为每个句子都写下提示线索,再把这些线索顺序打乱。然后等待足够长的时间,让自己忘了文章中句子的措辞和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以此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

你瞧,杰出的练习者总是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目标、练习的方法以及反馈的途径。

富兰克林的目标和“导师”,就是这些文章,反馈的途径就是拿自己的练习结果和原文比对。

关键就是:去完成一些处在你的舒适区以外的任务,反复练习、试错,寻找进步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埃里克森同意《异类》里的一个观点: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想要告诉你:刻意练习比普通的所谓练习更为艰苦,因为走出舒适区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你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斗争,因为人的本性,是贪恋舒适,拒绝改变的。

最终的结论是: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成为大师,光有技巧还不够,还需要大量的艰苦练习;光有练习还不够,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想要成为大师,从来都没有所谓速成。

哪怕是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也没有捷径可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