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一个14岁的孩子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正在上海上初二,年仅14岁的杰杰,喝下了半瓶农药。
不幸身亡。
在为之惋惜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一个14岁的孩子,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悲剧的始末
11 月 14 日下午 1:30,卢先生接到了儿子杰杰班主任的微信消息,称杰杰在学校欺负同学,希望家长能来学校进行沟通。
接到老师微信后,卢先生当时因有事,与班主任商定19 日下午再去学校,沟通杰杰的学习和教育问题。
14 日下午六点,杰杰和平日一样放学回家,卢先生当时就感觉儿子心情不好。杰杰到家后就回屋写作业,卢先生问起老师反映的问题,杰杰也不说话。
因为卢先生与妻子离异,杰杰一直是爷爷奶奶在带,自己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带孩子、管孩子,看到儿子不说话,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谁知道,才过了一小会,杰杰就出事了!
杰杰从房间里冲出来,奶奶以为孙子去上厕所,也没有过多关注。
直到二十多分钟后,看到孙子还没回来,喊了很多次都没有反应,才意识到出事了。
卢先生和家人立即分头寻找。
晚上7:30,才在离家100米外的小河边,发现了全身湿透,喝了半瓶农药躺在地上的杰杰。
家人立即找车将杰杰送到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随后转院到上海市同济医院进行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不管治疗有多疼,杰杰都咬着牙一声不吭。
在15日下午,杰杰开始自言自语地说起了,自己在学校被歧视、被辱骂、被打的经历。
在快要意识模糊,不能言语的时候,杰杰还和爷爷说:“爷爷,咱们不在上海了,我想回老家上学。”
不幸的是,在进行了洗胃、肾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杰杰仍于15日晚离世。
▲病床上的杰杰现实版“少年的你”
校园欺凌背后的亲子沟通断层
表面看来,造成这起悲剧的直接原因,也许是“校园欺凌”,是杰杰在长期遭受同学歧视、辱骂后的崩溃。
但深究起来,更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严重断层!
在对事件的调查和采访中,我们发现,杰杰的父母早已离异,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重新组建了家庭。
父亲很少管孩子,一直都是爷爷奶奶抚养杰杰。
爷爷说:“回家后的杰杰,什么话都不说,从不说起学校的事情,不管我说什么他就一个‘好’字回答。"
这背后是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严重缺乏,虽然杰杰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满足,但正值青春期的烦恼却无人可诉说。
杰杰在学校内遭受的一切,都是靠一个孩子自己的心智与能力去解决,以至于悲剧爆发,走向极端。
难以想象,杰杰当时是多么的无助和孤独!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这样的惨痛结局,和前段时间揭露校园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剧情,是何其的相似!
无论是胡晓蝶不堪忍受同学欺凌,跳楼身亡;还是陈念被同学不断欺辱,甚至殴打……
在整个故事剧情中,每一个孩子,都未曾开口向父母讲述自己的遭遇、想法。
每一个父母也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经历了什么,甚至不了解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杰杰的同学说:“杰杰被欺负了就一直坐着不说话,直到忍不了,双方就动手打架,却从来不告诉老师。”
而其他被语言攻击的同学,在告诉老师后,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如果杰杰能早点向老师求助,说出自己的困境,向家长亲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扰,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亲人的关爱,他就一定不会走向极端!
但世间没有如果!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严重断层,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家庭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被家长亲手断掉的亲子交流通路
我调查了身边一些家长,有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有小学的、也有进入叛逆期的。
得到的回答有——
“老师告状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欺负别人,问起孩子他都说没有,或者不停打岔。”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脸上有抓伤,问她怎么弄的,她说不知道。”
“孩子上初中,瞒着我自己存钱买了部手机。”
“孩子在同学面前有说有笑,回家却什么都不跟我们说。”
“我知道和孩子很重要,可不知道怎么做。”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孩子报喜不报忧,甚至喜也不报。不管是学校发生的事情还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都闭口不谈。
我们都很爱孩子,我们对照料孩子无微不至,就像杰杰的爷爷——为了自己的孙子,每天蹬三轮车接送孙子上下学;怕孙子出意外,不敢远远把孙子放下,一定要送到学校门口!
被爱和呵护包裹着的孩子,为什么遇事还是不和父母、家长沟通,需求帮助呢?
因为孩子不信任你,他没有和你沟通、向你倾诉的勇气!
家长亲手关闭了孩子和你交流的通路!
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你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安慰孩子时我们说:“不痛不痛!你是小男子汉了,要坚强!”
教育他时我们说:“没关系,大家都不会怪你的,你看都不怪你了怎么还哭?”
在鼓励孩子时我们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看没事儿的!”
催促孩子时我们说:“这些作业有什么难的,你快点昨晚就能玩了呀!”
你看,这听起来都是非常耐心、有爱、讲道理的父母吧?
但这些看似体谅理解的话,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真正在表达的:内疚、难过、挫败,并没有被看到和理解。父母下意识的反应是:我要做点什么,让孩子的感受快点好起来。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份“着急”传递出来的,是他的感受不被接受、认可和理解。并且觉得自己做错了、做的不对,于是让孩子慢慢开始藏起了情绪……
胡智晨老师曾说:“当孩子出现状况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然后才是具体的事情!”
一切不关注孩子情绪的沟通,都是无效的!
一味地讲道理,却不去感受孩子的情绪,看起来很理智,实际上是把孩子狠狠地推开。
我们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作为大人,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杜绝类似极端事件的发生?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及时向父母、大人求助,让我们帮助他们做些什么?
我们没法改变教育现状,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爱孩子,理解孩子的困境
为人父母,需要留心观察孩子的内心情绪和感受,及时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千方百计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烦恼和快乐。
(2)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孩子,给与孩子情感支持
把作为成年人的傲慢和控制,放低一些。听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需要什么,而非自己需要他们怎么做。
青春期的孩子有和我们一样的心智水平,只有尊重与信任,才能换来尊重与信任。
(3)父母要为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现在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学习,却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韧性和勇气面对挫折。
我们关注成就、成功、成才,却忽视挖掘孩子成人的根本动力,导致他们对生存本身产生困惑。
父母要在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的同时,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贵,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勇敢、开朗的人生品质,拥有敢于战胜一切挑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