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穿看关系
昨天我写在世界阅读日的那篇文章不知道你读了没有,我觉得那篇文章里的好多观点都是可以影响我以后甚至一辈子的值得自己反复学习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我建议你可以再去读一读。
一眼望穿看关系可怜中国这么多辛苦的搬运工们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其实我这样建议是因为下午无意间听到的一节关于美学的课,这堂课里提到的观点和欣频老师一直在说的大家不要强调数量,而是要去发现书中对自己有影响的观点哪怕是一句话也好,是相统一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正在上课的学生教课的老师,他们都是实打实的搬运工。大家只会考试,老师也只会讲课本上的东西。尤其我影响深刻的就是我以前上学的历史老师,生生的就是在读历史课本,然后划重点,然后让我们死记硬背,他甚至都不是搬运工,真正搬的还是我们自己。有人说我们真正的学习始于大学,大学更自由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专业了。但更多的人显然已经被义务教育磨去了主观能动性。不排除一些好大学的老师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但是更多的学校里根本没有多少合格的教师。所以我才会用可怜这个词。以至于现在很多的工作岗位上会多出来那么多的人,不会变通,不会思考,领导交代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办,根本就懒得多去再往下思考一下下。因为没有那种习惯。都说中国是山寨大国,这话真不假,山寨只是模仿,只是停留在跟人家学。我们缺少的其实是比模仿再往前哪怕一点点的思考能力。
一眼望看关系 时刻都问为什么
一眼望穿看关系试问一下自己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去思考一个问题了?美学课上,白墨兮老师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的时候,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生活中的如何给家、饭店、办公室选灯的问题。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让我们判断两幅画那个好,那个不好?其实第一个还算简单,大部分人都还比较容易理解。到了第二个问题上,大家对美的标准依然停留在画的像不像上。但是如果你学习艺术史的话它会教给你什么呢?第一首先就是审美观拉,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你觉得谁更好看。第二个呢,可能就要涉及到这幅画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反映出来的社会属性等等。我们当然是不能仅仅用自己这点浅薄的认知开对一幅艺术作品来作出评价的。当然如果要涉及到那么多的背景知识又从哪里来呢?哈哈单单艺术史是绝对不够的,你需要有历史学的知识、你需要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对色彩搭配、对社会形势等等…看出来了吗?其实就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来发现各个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系是什么?其实老师讲到这点的时候我忽然有种彻悟的感觉,跟昨天看到了欣频老师的分享就是一样的观点啊。当你有了这种全局观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他们之间的关联、主次。也想到了孤阅课上经常说的:一眼望穿看关系,时刻都问为什么。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其实都是有关系的,就像我们天生就有归类的能力一样。你认识很多的车,然后呢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做交通工具,菜园子有好多菜,白菜、青菜、菠菜、西红柿等,它们其实都叫蔬菜。我们社会慢慢向前发展其实是把很多简单的东西给细分化、复杂化了。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好多工作其实就是把这些散成一点点的知识里看出他们的属性,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简单化而已。当你发现所有要素之间关系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串起它们的这条线了,也就是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关联。看书也是一样。为什么欣频老师说要把自己当成作者的角度来看的原因也是如此。你要写一本书你得有线吧,你需要有框架需要有观点,然后如何去论证。经常思考的人扫一眼目录就能知道作者的观点,就能看出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恰恰我们被阻断的就是这个一眼望穿关系的能力。
很多人在说读书慢,不愿意看书。那是你不会看,而且你根本没有去思考,准确来说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所以你看完就忘了,因为你又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前面翻后面忘那也太正常了。
其实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作为底子,可以成为你跃迁的跳板,你需要有广博的涉猎和各种各样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不断的学习、坚持,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当你有点小成就的时候在得到大众认可的时候就会更加激励你去做的更好,你有可能就会成为艺术家,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别人看到你这些优秀作品的时候,他们会受到触动和影响。至此艺术作品的诞生也就有了意义。
分享的力量
子弹笔记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罗伯特·布列松说的:使原本可能看不见的东西通过你使被他人看见。这是一件多么伟大和有成就感的事啊。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特别合适。其实不光是艺术作品任何东西的成功都是可以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产生、存在以及影响社会、大众的。
以前总在说分享的力量特别大,但是我也知道它大,那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还真不知道如何来形容,今天边写边想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它真的是可以用生命来影响生命,大到无限大。
我们不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因为我们是天生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