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善者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深度学习之再读经典《道德经》的逻辑(二)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5人  新月娟娟从容新生

承前文

昨天写到《道德经》隐晦深奥,晦涩难懂。在上篇《道经》当中“道“,反反复复出现了很多次,好像总是在谈道的好处,貌似是没有一点逻辑的。书非静心不能读,潜下心来才能得到它的要妙。

在我看来,上篇37章,可分为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老子的逻辑是:

一,概要地指出什么是道。

二,如何悟道。

三,借德释道,行道。

四,守道。

而每一层基本都是总分总的关系,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到结论。层与层之间并列递进。每一层几乎都涉及天地人君,是一部很好的议论文。

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也非常灵活。立驳结合,正反对比,比喻,排比,反问,类比,归纳,演绎,样样运用的娴熟且恰到好处。

第一层:何为道?

《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关于”道”的总论,几乎也是全书的总纲。第二章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以六种对立又相互转换的事物作为论证得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结论。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论述什么是无为的境界。第四章指出无为的作用,道的作用。第五六七八章,分别从天地,神灵,圣人,为人处事等方面论述,每一章看似独立,事实上都是在讲“做法“: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些不都是遵从道的方法吗?第九章用五个排比句,指出了道的变化,第十章用六个反问句,阐述了修身,处世,治国的原则,可以看成是过度的一章。

第二层:悟道

第11章提出论点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2章,提出了对待物欲应有的正确态度。第13章,讲修身之道同时也是人君的治国之道。第14章指出道的“夷希微”,”恍惚”。只有知道有和无的关系,才能对物欲有正确的态度,只有正确的态度还不够,还要有具体的做法: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不仅仅如此,还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15章描述了悟道者的修养和风貌。第16章,指出悟道的根本原则。第17章阐述了四种不同君王统治下的百姓对他们的感受。第18章,指出了社会的现状和矛盾。第19章则是拯救社会的方法。第20章老子将他人与自己相比较,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它重在修身养性,突出了得道之人的重道和守道。

先描绘出悟道者的样子,再给出悟道需要遵从的基本原则。描绘现象,给出方法,自画像难道不是提示吗?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三层:行道

第21章借助德阐释了道,从德与道的关系入手,指出道是客观存在的,是有德之人的行为准则。第22章给出了很多的辩证关系,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即遵从道。第23章指出治国必须顺应自然,要坚持道,以德服人。第24章从反面论述,要顺应自然,刻意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第25章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均围绕着人(这里的人主要指君王)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失根,躁则失君。这是对君王的要求。第27章,进一步详细地论述了无为而治。在德的角度,论述应该如何做。第28章,第29章。第30章。第31章,分别是指要在明知自己强势的前提下保持柔弱的姿态,如果想要夺取天下,就要去甚,去奢,去泰。尽量不要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了,也要战胜以丧礼处之。

由此,这层老子是从最高标准给出要求,首先要有道有德,尊道从德。顺应自然,不要反对自然。指出人的重要性,从人君的修养着手,如果可以就从道无为而治。退而其次,若要夺天下,应该如何,从不崇尚武力,到不得以使用武力,分别给出了从强到弱的各种情况和各种应对态度方法。

第四层:守道

第32章,再次论述了道的本质,指出道与天下的关系,犹川谷之于江海。第33章,论述了个人的品性和修养。第34章,35章继续论述到道状态和功能。第36章论述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第37章,指出侯王若能守道,天下将自正。

这样的逻辑关系理清之后,百度了一下,发现网络上几乎没有《道德经》逻辑关系的资料。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我才敢贸然对《道经》做如此的解读吧。但不管如何,此刻的自己豁然开朗,喜不自胜,神清气爽。哈哈。读书之乐莫过于此。不知不觉又是一点多了,有书有字为伴,时间缓缓流过,竟不自知。要休息了呢,明天要带着好心情,给俺的学生娃儿开课。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