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唐诗三百首》:好在编选得当,贵在批注精妙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之黄金时代是唐朝,可谓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多多。
鲜为人知:浩若烟海之《全唐诗》,竟是清代康熙年间编辑,共收录诗48900首。阅读《全唐诗》,谁人有此雄心、有此功夫与能赖?通览1928首《唐诗别裁》,则相对容易,但普通人也未必有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却荣幸地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蒙学读本。
我们了解唐朝熟悉唐诗,真该虔诚叩谢清代大儒沈德潜,更要褒奖蘅塘退士孙洙和夫人徐玉兰。
江苏苏州府长洲人沈德潜,字碻士,号归愚,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他以67岁高龄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为“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礼部尚书衔,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传世。
沈德潜画像江苏无锡人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卢龙、大城、邹平知县。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书本意,乃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期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唐诗三百首》序《唐诗三百首》序曰:“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篇,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观其选诗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且易诵,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共收录77家诗,311首。其中杜甫诗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唐诗三百首》完成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后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好在编选得当,贵在批注精妙。
好在其编选得当: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藉之风格,遂使《唐诗三百首》出现“风行海内, 几至家置一编”之盛况。
贵在其批注精妙:旨在可为人师,领悟诗之境界。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起笔“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孙洙批曰:“凭空落笔, 若不著题, 而自有神会”;批杜甫的《望岳》“字字是望……结明望宇”;批杜牧《秋夕》云:“层层布景, 是一幅著色人物画, 只‘坐看’二字, 逗出情思, 便通身灵动”;
批元稹《遣悲怀》诗云:“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未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批温庭筠《瑶瑟怨》曰:“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微露怨意”;批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云:“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批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曰:“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作’同一格律”。
哦,经典《唐诗三百首》,熏陶几多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