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勇气
怎样拾起真正生活的勇气?
文/阿缘
这几日,她把她与人对话的截屏发给我看,并向我诉说她心中的冤屈感:“我有个朋友总是这样,我偶尔帮他做点私活,他就好像把我当他秘书使了。一些不在私活范围内的极其琐碎的事,他也拿来叫我做。”
“你是不是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受?”
“是的。我曾经跟他明里暗里说过很多次了,告诉他,我不是他的私人秘书。其实,我在他手里做的私活是按件计价的。私活的内容是很清晰的,但他往往会给我一些其他的、琐碎的、不在我范围内的事拿给我做。他的态度倒也没有很恶劣,但是我说过的话他总像没听见一样,过一阵子又故伎重犯。”
“是否跟他沟通过,即使是琐碎的事,也是占用了你的时间的,按理要加点价码给你?”
“那些事太碎了,我不好意思开口跟他说钱的事儿。这样琐碎零碎的事儿,又能提多少价码呢?我只是觉得他好像总是想随意使唤我。”
“有时候我也觉得我是不是太小气了,也偶尔会接下来,尽力而帮他弄一点,但是他这种没界限的性格,我很害怕帮多了他就变得更没有分寸了,以后啥事都拿给我来帮他弄……你说,我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所以我不敢放开来帮他,但是我确实又害怕真正拒绝他,如果完全拒绝他,我担心会把关系弄僵了,以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
与人交往中,人就会有这么细碎的小心思,但却又并不是不值得重视的情绪和情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深受困扰的,往往是自己在某件事或某种感受上不具有决断力,我们甚至都不清晰自己的感受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是应该坚持,还是应该反思,克服自己的“问题”。
我们甚至不清楚自心中的某一点感受是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这样,容易导致人在很细小的事情上自我犹疑,最终变得无法真诚地生活,缺失了“真实活着”的勇气,只能以或左或右的立场,小心翼翼又纠结地继续以往的关系模式。
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够时时刻刻真实地、非暴力地、和平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以此与人交往的人并不多。而其中所呈现出的勇气和决断能力,甚至在人群中显得有些稀罕。
我们很少能在生活中遇见那些“至诚”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拥有一种真实生活的能力,能让自己在任何时刻保持出万分真诚的勇气。
但他们并不因为这种“至诚”而攻击任何人,相反,他们非常平和,能够在不论是任何场合、任何情境、任何人面前,自如谈吐出真实的想法。这是一种活着的精神力量,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并不比危难时刻拯救他人的英雄勇气更逊一筹。也许,这样真实活着的勇气,才是那些时常纠结、不知道如何对待别人和自己的人,经常要炼就并达成的。
这种真实活着的勇气,会让人敢于在恰当的时刻如实说“是”,也能让人在恰当的时候如实说“不”。这种勇气不但应对外在人际关系,同时也应对内在自我:有决断力的人,能轻松毫不负疚地拒绝他人、同时也能轻松毫不费力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不卑不亢,就是这种至诚的人的基本生命状态。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更易于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种隐瞒却又并非出自于我们的宽容和理解,反而是出于某种不安全的心理。但生活的勇气在于,我们能够揭开自我的伪装,表达和呈现真相,才能让内在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
表达真诚的想法,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一个粗暴的、粗鲁的、毫无道德的自我主义者。当今人际关系的样态不是隐忍就是屈辱,时常呈现各种冲突,这二者都不是真实生活着的勇者所为。
再有,勇气和自我决断力也是相辅相成的。
前几天看日本动画片《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其中有这样的情节:一群高中生希望保留学校的一幢老建筑,认为那是文明的遗迹,需要保护。为了这幢建筑能被留住,学生们做了很多努力,他们集体修整和清洗、改装这幢大楼,费时颇长。而修整后的大楼非常漂亮庄严,赢来学生们的一致欢呼。
但校方董事会毫不知情,依然想拆掉这幢大楼。为此,学生会的三位学生代表连日翘课赶去东京求见董事会的社长,希望他能来现场亲眼看一看这幢旧楼现在的样子。结果,学生们的诚心打动了社长大人,这幢建筑成功地被保留下来了。
在这段情节里,就呈现了人的决断力和“活着的勇气”。学生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没有因为畏惧于校方的权威和上级的“光环”,就随意将自己的价值观抛在一边。相反,他们积极采取行动,用实际行动和真诚的请求赢得了他们想要达成的结果。
因此,当一个人拥有了“自我肯定和尊重他人”两项美德之时,他个性中的决断力就会如实呈现生命的勇气,他会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敢于尝试去为目标做出应有的努力 。
回到前文的那个事例。
其实事情本身是很小的,主人公也说了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如果她毫不在意多帮一点别人的话,也许这件事对别人来说就不是事了。关键是她对这件事产生了一种“被吩咐、被利用、被不尊重”的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才是事件的重点。
确实,如主人公自己所说,如果她心量大一点,也许这事儿就不是事儿了。但是她现在有了这样的感受,应该如何让自己更有决断力,更真诚,更有勇气应对这样的事呢?
其实如何处理这事,倒也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主人公一直觉得自己活得非常委屈,经常有在关键时刻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她倒是可以利用相应的情境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看看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想法,看看事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哪怕表达之后,确实引发了不太良好的结果,也让自己学会接受这个结果,承担这个结果。
这样,也许她体验表达自己的次数多了,渐渐就没有那种“怨”,没有所谓的“自己没有被尊重、没有被看见”的感觉了。由此,她才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决断力,在往后的生命历程中,可以较为果断地、选择性地因应情境来表达“是”或者“不”。
再往后,她可能会发展出能够顾及到大局,而不是完全从个人心态、个人角度出发去看问题,也许她能够更大气地包容一些事儿,而心里丝毫没有怨言了。这样的她,会距离那种真实活着的状态越来越近,内心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上升。
同样,应对关系中的“是”和“不”,也可以是非常地灵活的。
比如父母对已成年的子女进行一些较为过时的训诫,灵活一点的人会先应下来,但是事后却仍然保持自己的态度,心里可以对这件事毫不在意,丝毫没有内心冲突。而一些比较“梗”的人,可能就容易认死理儿,而轻易就与父母起了冲突,弄得全家人不欢而散。
这样的行为举止,倒也没有所谓对错好坏。只是不同的生命,因为不同的情绪卡点,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当然,那些勇于真实活着的至诚者、有勇气的人,并不是那种随意说“不”的人,因为他可以“至诚”,他反而会很有自己的决断力,会很有灵活的策略,懂得在照顾自己和爱护他人之间求取一个美妙的平衡,但却又是能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一种状态。
这样的状态需要一个升华了的自我,人能活出自己的勇气实属不易,但也无妨,我们整个人生都是用于自我成长的漫长旅程。决断力和勇气,也都是经过练习和自我觉照能发展出来的内在力量,活得诚恳而真实永远不是幻梦。各位如你我一般的凡人,且自在生活中渐行渐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