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哲思成长励志

是“谁”在我们头脑中建起了一座思想围城?

2019-07-12  本文已影响47人  李浩宇_Echo
与世界对话,向人生发问

前几天我们在讨论“爱自己”和“寻求认可”这两个主题时,揪出了两个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隐藏的很深,以至于我们如果不刻意思考就很难发现,但它们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解读以及行动。

这也不经让我开始思考:是“谁”在我们头脑中建起了一座思想的围城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畅想吧: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和他人头脑中的思想围城,它们的差别在于城池的大小,以及围城边界的清晰度,从城池的大小可以看出已有思想的多少,而围城边界的清晰度则反映了这个人对已有思想的固守程度和对外来思想的接纳程度。

接下来,让我们走入这个未来世界,去看一下这座“思想围城”都由哪些因素构成?又是“谁”建起了这座围城?

01

进入未来世界,看到了自己和他人头脑中的“思想围城”,首先进入视线的就是“围城的整体框架”,我感觉它由大环境下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所组成它对“思想”的禁锢最是强烈,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让你难以觉察却又深困其中。

女孩子就应该淑女一点,总是大大咧咧的像什么样子;

男孩子就应该坚强一点,整天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

孩子从小就应该报各种兴趣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好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后才有好出路;

女人还是找一个稳定一点的工作比较好,不太辛苦又能顾家;

男人就得努力奋斗,因为你必须养家;

有孩子了你还想着离婚,你怎么就不为孩子考虑一下;

40岁了你要是还没有什么发展那以后就别想了;

老都老了还想着找一个伴儿呢,你是怎么想的;

别走,为了你的家人你也不能放弃治疗啊;

。。。。。。

上面只是提到了几个相对典型一些的社会标准,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还可能存在着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察觉到的“标准”在影响着我们。

可是,是“谁”将零散地“标准”在我们头脑中搭起这个框架的呢? 父母、老师、朋友、同事、老板、媒体工作者。。。。

我觉得他们确实在搭框架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负责了工程的一部分,不过让这个框架最终在我们头脑中成形的还是——“我们自己”。

02

“已有的知识和阅历”这些是思想围城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方面它们是搭建思想围城必不可少的材料,它们丰富了人们的头脑;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成为阻挡新思想进来的最大障碍,同时也可能成为扼杀人生可能性的一把利器。

比如说,小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这种陌生带来了无限种未知的可能性,出于好奇,我们总是会无所畏惧的去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然而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世界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生活对我们来说也不再是拥有无限可能的神秘国度,我们开始用已有的知识和阅历去做判断。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变得越来越畏畏缩缩,因为我们觉得生命并不是拥有无限可能的,而是有限的,此时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累积的、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知识和阅历,却成了束缚我们思想的牢笼。    

已有的知识和阅历使我们对某些事情、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虽然可以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快速做出判断和选择,但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使我们在面对生命中的无限可能时,总是活在自己有限的思维世界之中。

那么,又是“谁”将这些材料放到我们头脑中的呢? 答案毋庸置疑是“自己”

上面提到的“父母、老师、朋友、同事、老板、媒体工作者等”他们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有的东西,而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里。

03

时光之旅结束,回到现实。。。。

我们发现原来不是父母、老师或社会在我们头脑中建起了一座思想围城,之前我们把太多责任归咎于别人了,以至于迟迟不愿做出改变,因为多多少少会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但现在我们发现原来是我们自己禁锢了“思想”,亲手建起了这座“思想围城”,既然这样那我们便也拥有改造“思想围城”的权利了!

不过,固守还是打开,选择权在自己手里。你可以选择做一个保有固定思想的“成年人”,你也可以选择放下自己的执念,提升自己对于自身、他人及社会的觉察力,一点点打开思想的围城,让自己回到好奇“小孩”的状态,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