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看房手记(5): 杭州城在民国以前的沿革

2017-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阿小诺

杭州看房手记(5): 杭州城在民国以前的沿革

2017年5月7日 陈琳

幼年时,一个杭州西陲山中小镇孩子的视角,杭州就是解放路、湖滨、武林门。长大后,一个在帝都上学工作的孩纸的视角,杭州就是火车城站、断桥、曙光路、天目山路,就是萧山机场、绕城高速、什么钱塘江什么桥之类。而回到杭州,在杭州居住以及工作、生活,又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的空间在以往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剧烈的变动,于是就十分渴望对于杭州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历史变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自秦朝设立县治以来,杭州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果自先人在杭州西北侧的良渚定居造城算起,那么杭州的人类活动已经有了5000年的历史。顺治五年,清政府以杭州为“江海重地,不可无重兵驻防,以资弹药”圈占杭州城内繁华之地以为营地,建了城中之城旗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杭州被列为通商口岸,1896年杭州在拱宸桥设立海关,开埠通商。拱宸桥以北大运河东岸大约2000亩的范围划为租界,北半部900亩左右为日租界,英美法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公共租界占了剩下的1000余亩。西湖西面曾是“满城”,而拱宸桥除了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终点,其附近区域还曾是“租界”,这两个获知,让我对杭州城市的空间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以下文字,是对汤洪庆博士所著《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之第一章《杭州城的历史沿革(古代-1927年)》的一个摘要,概述了杭州城前现代化时期从周以前至清朝的一个非常简要的历史变迁,著作权归属于汤洪庆博士。

杭州看房手记(5): 杭州城在民国以前的沿革

1. 山中小县时代:从“余杭”到“钱唐”(古代-南北朝)

在周朝以前,杭州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大禹治水时,天下分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泛称为“扬州”。春秋之时,吴越两国争夺霸权,杭州先归属吴国,越国灭吴后又归属越国。战国之时,楚国灭了越国,杭州又划归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立县治,成为“钱唐”,归属会稽郡管辖。现在的杭州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还在若有若无之间。西汉承袭了秦朝的制度,杭州仍称钱唐。东汉时,钱唐县改属吴郡管辖。当时钱唐在东南都邑中的地位时微不足道的,与其他城市尚无法相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是吴国吴兴郡的属县,属扬州。因为外族相继入侵,晋王室和贵族大举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修建了灵隐寺。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书写、炼丹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逐渐得到开拓。但从秦汉到南北朝800余年间,杭州基本上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山中小县。

2. 杭州城的始建时代(隋唐)

“杭州”之名的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隋朝。隋朝建立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改钱唐郡为杭州,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迁到了杭州东南钱塘江边的凤凰山,依山构筑新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就是最早的杭州城。从此杭州从山中小县走向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也为杭州以后的发展准备了所必须的腹地和空间。

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杭州为余杭郡。大业六年,隋炀帝杨素凿通了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到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拱宸桥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终点。在运输依赖自然力的时代,水运的地位异常突出。直到19世纪中叶海运兴起之前,大运河一直是天朝粮食南北漕运的主要通道。这一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大大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唐朝开始,杭州便进入了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区从城南的江干扩大到城北的武林门,城市人口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户。唐代在杭州设置了杭州郡,不久又改为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后避国号讳,武德四年(621年)将秦设县治时就有的县名“钱唐”,改为“钱塘”。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经济日趋繁荣,人口逐渐增加。贞观开元年间,人口急剧增长到58万,成为与广州、扬州并列的三大通商口岸之一。中唐之后,杭州逐渐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长庆二年(822年),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疏浚西湖,以利农田灌溉,又重修六井,城内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3. 国都(吴越国)和京城时代(南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定都杭州。吴越王钱鏐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工事。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引西湖水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修筑了百余里的护岸海塘,杭州城商贾云集,城市繁荣。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在那个时期建造。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杭州升为帅府,下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杭州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浚六井,使咸潮不入市,市民的饮水更加方便。

南宋时,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在杭州设置行宫,为“行在”所;杭州升临安府,治所在钱塘,下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于此,杭州城桓因此得以扩展。当时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大量人口随朝廷南迁,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包括所属几县,居民增至124万余人。临安府城杭州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二县,人口也已达43万余人。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达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杭州,仍以“天城”称呼杭州,感叹这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4. 省会时代(元明清)

元代,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官府,为江浙行中书省治所在。明朝初年,从江浙行省中划出十一州为浙江行省(简称浙江省),与今浙江省辖区大致相同,杭州仍为省会。此后700余年,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府管辖。杭州府也是浙江布政使司的治所。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恢复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重新成为全国的水运交通要津。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白居易、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清朝承袭明朝的旧制,杭州城的范围大致稳定,有十座城门: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武林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候潮门、凤山门。这些城门的名字至今仍以地名的形式留在了杭州人的生活里。顺治年间,清廷下令旗人圈占城内百姓的住宅为驻防营,驻防官员选择了城内自钱塘门至涌金门这个居民十分稠密的城区作为营址。顺治七年,杭州的城内之城-旗营建成,置镇守将军署。“旗营”建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城中心的“城中城”。

旗营于民国初年拆除。

杭州城早期现代化的情况,在下一篇中继续。

杭州看房手记(5): 杭州城在民国以前的沿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