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社会(二)——欲望的满足
欲望社会之二:欲望的满足
爱因斯坦相对论欲望是动物的本能,是生命构成后的出发点。 我们可以把欲望设计为人类及人类社会形成的原点,人的两种本性是组成这个原点的两个相互反作用力的正负电荷。人性恶相当于负,人性善相当于正。他们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两种不同的本性存在于同一个个体里,就是相吸。
两个相同的本性不容于同一个个体里,就是相排斥。 通常人的欲望有这么两种状态:
1)人性恶大于人性善,表现为恶。
2)人性善大于人性恶,表现为善。
善恶一体共生关系图那么这两种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呢?人性恶与人性善不断的相互妥协,直到达到平衡,即为同性。这时你说他是人性善呢?还是人性恶呢?他既不是人性善也不是人性恶,所以他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同性相排斥的原理在个体欲望中的表现。他只不过是人性由善到恶,由恶到善的转换过程。 它符合物理学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排斥的原理。这也就造成了人的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本性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因为不稳定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们是一种运动关系。这种运动表现为人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循环叠加的发展规律;因为相吸所以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相排斥所以能够长大。这完全符合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因此,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欲望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人的欲望更是不可能绝对满足的。
又因为欲望是两种本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单一的本性又是可控的。人类的欲望就在可控范围内此消彼长的发展。
从上面的论述里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的欲望有运动发展的特点,所以人的欲望是有目标性的。这对于个体而言无论人本性里的人性善与人性恶,在达到预期的目标后就可以得到相对的满足感。
欲望是以存在为基础的概念。而人类的能够存在,在于他的社会性。从《欲望社会》(一)的论述里我们知道人的两种本性中人性善是容他性的,他是人社会性的来源。从这一点来说人的社会性具有抑制人性恶的特点。因此人类社会又是扬善抑恶的社会。这样人类才能以社会的形式发展进步。人类社会扬善抑恶的效果如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向心性、稳定性、良性发展性。而衡量扬善抑恶效果的标准叫道德。道德作为衡量扬善抑恶的标准是约定俗成的。作为个体人在社会中想实现自己欲望的满足必须不能超出道德标准。否则便不容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