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点海陆丰的古(二)

(二)海陆丰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
海陆丰人所操方言属闽南语系,闽南语因为早在晋末五胡乱华时便远离了故土,并没有受到中古汉语系的语音演变的影响,一路南迁,所以留住了上古中原语音的特点。中唐时期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当时的语言特点也保留了下来。语言学界称“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句话虽有争议,但日常生活中确实保留了许多与古汉语接近的词汇。举几个例子:
“好”字,古汉语中有“女子容貌美丽”的义项。生活中,我们夸女孩长得美,会赞她“生好”,这里的“好”,即是“美”的意思。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秦氏有好女”,这里的“好女”即“美丽的女子”。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鼎”字。鼎在古汉语中本义就是盛肉的器皿,后来才引申出祭祀活动的礼器,并成为国家的象征。但它作为炊具的古义至今还在我们此地应用,如:“放个鼎煞(煮)粒蛋”,这里的“鼎”就指炒菜的大锅。
“走”、“行”,在古汉语中,“走”是“小步快走”,“行”是一般的走,古今义有一定差异。但我们此地用的还是古义。如大人常会叮嘱小孩:“卖惦走,看看行。”意即不要老是跑,慢慢走。
“糜”字。古汉语中从米,麻声。本义是粥。海陆丰地区“糜”的读音与古音十分接近,并保留了这个义项。若你到汕尾出差旅游,晚上出去吃宵夜,你会看到夜宵摊上常有“碣石宴煤”的字样,这其实就是“碣石瓮糜”的谐音。你别以为这是“煤”,这可是陆丰碣石特有的美食,瓮糜是一种把海鲜干货浸泡后,和瘦肉、鱼丸、大米一起放入瓦罐中煲煮的粥,十分绵软香甜,你真的可以来一碗。

“新妇”、“大家”、“大官”这些称谓在我们当地分别对应的是“儿媳妇”、“家婆”、“家公”。“新妇”这个称呼可见于汉代民歌《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刘兰芝初嫁入焦家,小姑是个刚扶着床榻学步的孩童,到兰芝遣归时小姑已长到和她一样高了,可见这里的“新妇”不能做“新媳妇”解,应是“媳妇”之意。另唐代诗人杜甫《北征》一诗也有“新妇且慰意,生理焉得说”之句。由此可见,“新妇”这个称呼在汉唐时代就已在民间使用了。“大家”、“大官”,在闽南是儿媳妇对婆婆、公公的尊称。这也源于古人《宋书·孙棘传》载:“棘妻许又寄语嘱棘:君当门户,岂可委罪小郎?且大家临亡,以小郎嘱君,竟未娶妻,家道不立。”这里的“大家”就是指婆婆。又据《马令南唐书》载:“翁媪怒曰:自家官,自家家,何用多拜耶”中“自家家”的后一个“家”即“大家”,也就是“自家婆婆”的意思。而“自家官”的“官”就是“大官”,即“自家公公”的意思。
“见笑”这个词我所知道最早出现的是在《庄子·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笑”意即“被取笑了”。人们在表示谦虚时会说“见笑见笑!”我们当地人被别人表扬时也会这么说:“唉呀见笑死人了!”骂人不知羞时,会说:“不知见笑!”这个词汇可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呢,真是骂个人都骂出文化底蕴来了,就问你服不服?
说到骂人不知羞,我们当地方言真是可以换着花样用古汉语来骂呢:“卖面卖皮!无目看你!”意即没脸没皮,让人没眼看了。“面”即是脸的意思,“目”即是“眼睛”。这些都是古汉语常用字,但现代汉语已经很少这么说了。
以前在汕尾教书,高中文言文确实令娃们头疼,在讲解时我会挑一些与本地方言相对应的词汇、典故与他们解一解,娃们往往会心地笑起来,晦涩难懂的古汉语竟也变得接了地气,多增几分亲切有趣。如今离开汕尾几年,这些乡音倒是不常听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