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裂变”中新生
监考中读到九年级一篇阅读,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其实这篇文章意在劝勉,劝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摆脱现实的安逸,挑战一个个不可能。我想起前天在塔寺小学,薛志民老师讲一个人的成长时,提到了“裂变”这个新颖的词语,“裂变”如同春蚕艰难地冲破厚茧,焕然成蝶;“裂变”指我们要挣脱平庸的束缚,碌碌无为的忙碌,找到一种受益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们如何“蜕变”直至“裂变”?
一、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团队(共同体)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不再赘述,读20分钟书很简单,每天随性写100字也不难,重点是“坚持”和“落实”,涓涓细流,流个365天,终有滔滔不绝令人叹为观止的时候。一句话,just do it 只管做!
二、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教好自己的科目。甭管现在教的科目是不是自己的专业,尽心去备课,该培训积极点,该听课主动点,多积累点知识总没错。专业知识自然不能丢,没事翻翻专业书籍,我大学时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新编河南地理》一直放在书架上,查个知识信手拈来,再者,将来讲优质课,晋级答辩都得用。奉劝小科目同仁们,再累再怕也要跳出现在的安逸,尽量回归本专业上,这可是咱的“立身之本”啊!
三、一个人的“裂变”有很多契机,做人做事积极一点,对待学生、家长温和一点,领导临时安排的工作少抱怨一点。有年轻的朋友一眼看穿无尽的教学生涯,无欲无求,被人推着走,“这次培训你去吧?”“我不去!”“这次优质课赛讲,试试吧?”“太麻烦了,不想讲。”“师德征文你写吧?”“我是理科生,不会写作文……”一次次的推辞,换来了什么?换来“你不好说话”的印象?换来别人领奖时你坐在台下的掌声?与其“被动”谋生,不如主动谋生,学校活动积极参加,一次参与,一次历练,一次改变。我曾见过极淑女的老师咬牙切齿骂学生,骂的内容像一根根钢针,令我不忍旁听,刷新了她的新印象,“生气的老师,就是学生的玩具”,我们气急败坏的样子,真的很难看,可以批评,但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适当温和点,“疾风骤雨”不见得有效;“和风细雨”也不见得收效甚微,处个好关系,落个不算太坏的心情。
有人问我:“三十岁之后再谈改变,晚不晚?”也有人向我吐槽:“天天瞎忙,不知道忙的啥!”是的,我们真的很忙,忙学生、忙学校、忙孩子、忙家庭……独独把自己忙丢了,你若不想着“裂变”,谁会在乎你微弱的光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