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千年习俗
国学从一种宏观的角度建立起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
鞭炮,又称鞭爆、爆竹、炮仗等,最开始的主要作用是驱魔避邪,而在当今社会,国人在各类喜庆节日,无论是过年过节,进学升迁,开业庆典,生日摆酒……只要为了表示喜庆,都有燃放炮的习俗。据说特别是在农历新年的时候,国人燃放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究竟是什么时候,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了呢?据记载,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在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都会有一个叫作“年”的猛兽出没,危害民众。为灯吓退这种猛兽,每年除夕的时候,各家各户纷纷燃烧砍断的竹节,由于竹节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巨响,以此响声驱赶年兽。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在关于春节的民俗话题时讲道:民众会想象春节这一天是很特别,平时365天,其他364天都不说有年兽,有这个怪物,偏说春节才有。这是因为民众认为春节这一天非常神圣,用年兽的概念都是来装饰、来装点、来美化春节这一天的。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放鞭炮要驱赶的不是年兽,而是一种叫作“山魈”的怪物。《神异经》上记载,西方的山中有一种怪物,一条腿,性子一点都不怕人。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点燃竹节,把山魈吓跑。这说明当初人们燃烧竹子,是为了驱赶山魈,并不是现在称呼的年兽。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燃烧爆竹,是为了驱邪避鬼。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操野鬼。”《荆楚岁时记》也曾经有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这种习俗虽然是迷信,但却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古代劳动人民渴求顺泰的美好期盼。
其实,古时候的鞭炮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四大发明还没有出现火药和纸张,早在唐朝,鞭炮被人们叫作“爆竿”,也就是人们用火烧竹子,让竹子发出爆炸声,以此来驱逐瘟神。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中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后来,有炼丹家进行不断的实验改进,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这就是四大发明之———火药的雏形。有人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燃放的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在北宋时,民间就已经出现了用纸卷着火药的燃放物,那时候就有了单响和双响的区别,并且改名为“炮仗”,后又改为“鞭炮”。鞭炮的叫法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爆竹”“爆竿”“炮仗”都曾经是鞭炮的名字。
到16世纪,我国的爆竹种类已经快速发展出很多种。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杂记》记载:“大响声的叫‘响炮’,飞得高的叫‘起火’,带炮声的叫‘三级浪’,不响不起,而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儿’,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锅儿’,用纸包的叫‘花盆’。”第二种“起火”也许就是火箭的雏形,而第四种“地老鼠”也非常可能就是原始的火箭推进器的雏形。《齐东野语》曾记载“地老鼠”烟火飞到太后脚下,使太后惊慌失措。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提到,京师人口十分密集,都是说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地方,有钱人家买上千竿爆竹,点火之后齐鸣响起。哪怕生活十分穷苦的人家,也会在除夕之夜燃放一两响声的爆竹,然后焚香一炷,祈祷岁岁安康、年年如意。清朝谢文翹《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也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新春佳节燃放鞭炮,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每逢春节来临,举国欢庆,锣鼓齐鸣。鞭炮声声震天响此起彼伏,为中华大地奏响新春之曲。夜空中各种鞭炮粉墨登场,争奇斗艳,为新春佳节谱写了快乐的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99035/3f1007b528c04c6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