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区别
参考文章:https://juejin.cn/post/6844903646216323086
一句话概括:权限不同
用户态
只能管理自己的APP,如果要操作硬件,要通过调用系统的库函数,部分功能用不了
内核态
管理整台手机,可以操作硬件,比如网卡
内核
内核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软件——控制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并提供上层应用程序运行的环境。用户态即上层应用程序的活动空间,应用程序的执行必须依托于内核提供的资源,包括 CPU 资源、存储资源、I/O 资源等。为了使上层应用能够访问到这些资源,内核必须为上层应用提供访问的接口:即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的最小功能单位,这些系统调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进行扩展和裁剪,现在各种版本的 Unix 实现都提供了不同数量的系统调用,如 Linux 的不同版本提供了 240-260 个系统调用,FreeBSD 大约提供了 320 个(reference:UNIX 环境高级编程)。
我们可以把系统调用看成是一种不能再化简的操作(类似于原子操作,但是不同概念),有人把它比作一个汉字的一个“笔画”,而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上层应用,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因此,有时候如果要实现一个完整的汉字(给某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就必须调用很多的系统调用。如果从实现者(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这势必会加重程序员的负担,良好的程序设计方法是:重视上层的业务逻辑操作,而尽可能避免底层复杂的实现细节。
库函数
库函数正是为了将程序员从复杂的细节中解脱出来而提出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实现对系统调用的封装,将简单的业务逻辑接口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调用,从这个角度上看,库函数就像是组成汉字的“偏旁”。这样的一种组成方式极大增强了程序设计的灵活性,对于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直接调用系统调用来访问资源,如“人”,对于复杂操作,我们借助于库函数来实现,如“仁”。显然,这样的库函数依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有不同的实现版本,如ISO C 标准库,POSIX 标准库等。
Shell
Shell 是一个特殊的应用程序,俗称命令行,本质上是一个命令解释器,它下通系统调用,上通各种应用,通常充当着一种“胶水”的角色,来连接各个小功能程序,让不同程序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接口协同工作,从而增强各个程序的功能。
同时,Shell 是可编程的,它可以执行符合 Shell 语法的文本,这样的文本称为 Shell 脚本,通常短短的几行 Shell 脚本就可以实现一个非常大的功能,原因就是这些 Shell 语句通常都对系统调用做了一层封装。为了方便用户和系统交互,一般,一个 Shell 对应一个终端,终端是一个硬件设备,呈现给用户的是一个图形化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输入或者输出文本。这个文本直接传递给 Shell 进行分析解释,然后执行。
小结:用户态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访问内核态的资源:
-
系统调用
-
库函数
-
Shell 脚本
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一般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
系统调用:原因如上的分析;
-
异常事件: 当 CPU 正在执行运行在用户态的程序时,突然发生某些预先不可知的异常事件,这个时候就会触发从当前用户态执行的进程转向内核态执行相关的异常事件,典型的如缺页异常;
-
外围设备的中断:当外围设备完成用户的请求操作后,会向 CPU 发出中断信号,此时,CPU 就会暂停执行下一条即将要执行的指令,转而去执行中断信号对应的处理程序,如果先前执行的指令是在用户态下,则自然就发生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换;
注意:系统调用的本质其实也是中断,相对于外围设备的硬中断,这种中断称为软中断,这是操作系统为用户特别开放的一种中断,如 Linux int 80h 中断。所以,从触发方式和效果上来看,这三种切换方式是完全一样的,都相当于是执行了一个中断响应的过程。但是从触发的对象来看,系统调用是进程主动请求切换的,而异常和硬中断则是被动的。
总结
从实现上来看,必须要考虑到的一点我想就是性能问题,因为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切换会消耗大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