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经典摘录国学与传统文化菩提树下

灵感启发——良知“四端”&“真诚”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54人  清月照天心

受到好友“屿木”评论的启发,说保存、扩展人心仁良四端,人自然充实向善,以至于变善。其实,这里的善不单指善良,还有各方面的善,包括变得更加智慧,勇敢,更懂得坚持和变通,胸怀气象更加宽和博大等。

(一)“良知四端”

良知四端的概念,出现在《孟子》一书中,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公孙丑上》,原文如下。由于我想相对能够读懂,这一处就不做解释了。

1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另一次讲得较为透彻,在《告子上》,原文如下。

2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大概意思就是说,告子认为,本性不一定是就善的,有的人本性也可能是恶的。或者,人们的本性中也可能有恶的成分在。

孟子怎么回答的呢?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认为,“才”,“情”,即天生的才质性情是善的,然而为什么有人不为善而为恶呢?——“弗思耳矣”,不求而已,乃至舍弃,背离。离开了善,就在不知不觉中前往恶的方向去了。

(二)关键紧要落“真诚”——真诚的含义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其异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几稀”就是良知本心在人身上的灵明清晰之处,或许,如同介子微尘一般,但就是这一渺小的“介子微尘”,却能含摄外在理事。所以,孟子也才会同时说,“万物皆备于我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仁莫近焉”。关键仍然落在一个“诚”字。

故而,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最是“诚”字最要紧!

根本的诚,即是内心全然地真诚,坚定,清明。没有丝毫的怀疑,犹豫,羞惭。这不同于世俗所谓“做真实的自己”那种“真实”,世俗言“做真实的自己”提倡善恶并发。而“真诚”是“做真正的自己”,是为善去恶。真正的自己即是至善。即全然地清明坚定,无挂无碍,如明镜一般,能照见自己的方向,照见事物的面貌。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回归“良知四端”——良知四端的含义

当然,那是比较高的境界。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真诚,努力寻找心中在面对某件事情的时候,各种态度,情感中,最真诚,清明,安和的那一个,你会发现,那些真诚的东西,基本不出上述良知“四端”。

只是,孟子所言良知四端,现代人看来恐怕难以那么切实地理解。所以我姑妄用现代语言解释了一些,若能有助于明白,也算欣慰,快然自足。

良知四端

所谓恻隐,就是不忍同情心。即善良心。

羞恶,就是耻愧尊严心。即尊严心。

是非,就是分辨判断力。即美丑心。

辞让,就是亲和温良心。即平和心。

思是良知四心,存是良知四心,则是“思诚”,“存诚”。则是在行“诚明”之道。诚则明,明则诚。诚明之道无它,致良知耳。致四端耳,致“真诚”耳!

灵感启发——良知“四端”&“真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