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德(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聖: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既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说文解字》:“圣,通也。”即双耳通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耳顺之谓圣。”又引申为无所不通,又引申为精通一事。参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契文的圣字,象人头上的大耳;从口会意。圣之初宜为听觉官能之敏锐;故引申训通,圣贤之义,又其引申也。听、声、圣三字同源,其始当本一字。”
段义:圣人居道“无”而用德“一”,无私无欲, 唯德是从,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复明为已任。
圣人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而知其意,能够通达明白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感受和真心需求,而不会添加自己的爱好,或者添加自己的意愿来判定好坏、善恶。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修道人沒有偏执,如同宇宙最初混沌一般样子。
2、“善者”:后通行本多一“吾”字。善:好,美好等义。《說文解字》: “善,吉也 ”
善:吉祥的言詞。吉言爲善。“譱”字今惟见于《周礼》,其他皆作善。“善之”,即好好相待。“德善也”,有德是善。
段义:虽然百姓因为离道失德而对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现各不相同, 但圣人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者也善待之。这是因为德是上善的,没有分别性,不受阴阳“二”的制约。
3、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意:真心诚意。《说文解字》:“信,诚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实等义。《黄帝四经·经法·论》:“信者,天之期也。”又曰:“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亓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段义:对德和道诚信的人以忠信相待, 对那些并不诚信的人也同样以忠信相待, 因为德“一”之内是丰富淳厚的真信。
4、歙:帛书甲本原文歙。《玉篇·心部》: 歙,心热也。无偏执的样子。浑:《说文解字》:“混流聲也。”《玉篇》:“浑,水喷涌之声 也。”浑, 据近声同源与魂通假为用。为天下灵魂和核心之意。通行本“浑”后多一“其”字。
句义:圣人为了天下的和谐合顺, 遵循自然规律, 为百姓复归德道而默默无为地、无私无欲地奉献,成为民族的灵魂。
5、属:《说文解字》:“连也,从尾从蜀。”蜀,《说文解字》曰:“葵中蚕也。”尾与蜀皆说明“属”的连带、附属、归属等义。通行本作「注」。咳:通“孩”、甲乙本皆缺,乙本补作「咳」。通行本作“孩”。《说文解字》中无“孩”字,仅有“咳”,释为小儿笑也。又释其古从“子”,即“孩”。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小见笑曰咳,因之小儿亦称孩,用引申义也。后世谓儿为孩,借咳为咳嗽,分为二字矣。”
句义: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引领百姓复归德和道为大任,将天下百姓视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样地爱护和关心。不论百姓能否理解和实践德与道, 他都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对于百姓的各种认识,只报以孩童般稚雅的笑容。既不因百姓的难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百姓的无知而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