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唐诗学景物描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不假,不过最近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似乎又有了新的发现。
过去我常常拿现代文来做例子指导学生作文,有一天正在教女儿背诵唐诗,我突然意识到,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唐诗中去借鉴一点写作的经验呢?
先看写景的诗歌,唐人骆宾王的《咏鹅》我们都很熟悉,这是他七岁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姑且不论形式,我们看诗人是如何写鹅的。
第一句“鹅鹅鹅”不是五言,却符合7岁孩童的心理特点,直奔主题,因为今天的题目是咏鹅嘛,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就开始描摹鹅鸣叫时的姿态,一个“曲”字和“向”字就将白鹅脖颈细,仰天长鸣的美好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抓住了白鹅的特点。三四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细节描写,运用“白”“红”“绿”“清”等对比强烈的色彩词来表现自己对白鹅和碧波的喜爱和好奇,这不就是寓情于景吗?
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也是有序写景的范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交代诗人观景的地点在孤山寺北贾亭西,俯瞰西湖自然水面初平云脚低,接下来就开始移步换景了;颔联视角拉近,抓住早春时节的几点莺燕飞舞,给画面增添了几许动感;颈联看似写花草,实则加入了游人的活动。整首诗画面颇有层次,内容丰富,动静皆宜。当然,如果只是写景,白居易的这首诗就不会显得多高明了,但最后一联他却抒情议论,不仅感慨这湖东景色宜人,让他流连忘返,同时照应了诗题中的“春行”二字。想想看,现代文中的那些写景散文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思路?
如果描写仅仅局限于眼前之景,那么文章一定显得不够生动有灵性,这个时候就得加入一点联想和想象,甚至用上修辞。在这一点上,诗仙李白可以算是佼佼者,他善用夸张和想象来丰富眼前之景。比如他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就是大胆奇特想象的结果。
其一《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二:《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这两首诗中,李白写景的最大特色便是想象和夸张,不过他的这种想象和夸张并不是空穴来风,实物摆在那儿呢。可是怎么形容楼的高呢?李白很聪明,他知道仅仅说“危楼”是说不清的,于是他找到一个参照物——“星辰”。楼高到什么程度呢?他说伸手仿佛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高山之上的寺庙确实很高。那瀑布究竟怎样壮观的呢?他又找到了一个相似的参照物——“银河”,仿佛是银河掉落到人间,那瀑布的形态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找参照物的方法很实用,古诗文和现代诗文里都有,比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小石潭记》里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济南的冬天》里的“蓝水晶”。很多孩子描写景物时要不就不用修辞,要不用得不准确,大多是不习惯或不擅长找参照物。其实,修辞也是要讲究形象贴切的才好,为修辞而修辞就难免生硬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