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复盘二十三
这周的主题是以简驭繁,以下是本周的重点,希望对你帮助。
第一,吴老师举了一个大马哈鱼的故事① 一群大马哈鱼在某个沼泽地出生→②随着雨水增大,它们顺流而下,从河流流向海洋,从出生地到大海,全都是在搭便车→③到了大海以后,它们顺着洋流一直往前游,小时候吃浮游生物,长大一点儿选择体量更大的食物,总而言之,在整个过程中大马哈鱼都好像是在偷懒、借势搭便车——它们遵守一个资源消耗最小的原则。
④跟着洋流沿着太平洋和大西洋走一圈的时间大概是三四年,大马哈鱼长大了,到了繁殖的季节——它的基因里有一种能准确找到它当初游出来的那个河口的能力,而且绝对不会错→⑤成年的大马哈鱼找到了那个河口,开始奋力往上游。它们一旦开始往上游,就完全停止进食——这是一个很不理性的原则,能量只有输出,没有输入。
⑥大马哈鱼开始变成红色的,不断消耗体力逆流而上,很多鱼精疲力尽死在中途→⑦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会遇到这种情况:游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一条溪流或者河流断流,它们就会被困在一个水潭里。由于缺氧,又会有大量的鱼死去→⑧等水来了,大马哈鱼继续往上游,又会遇到鸟和灰熊大量捕食它们,而最具挑战性的还是那些瀑布,它们只有一个办法:集中所有力量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跳到瀑布上去——大量跳不上去的鱼是没有产卵能力的,会被彻底淘汰→⑨经过艰难的旅程,成年大马哈鱼终于到达了它们的出生地,也是它们下一代的出生地,在那个地方产卵——这时候,所剩数量只有千分之四。
为什么一个善于搭便车、节省资源的物种在繁殖过程中变成了一个非常不理性、不符合消耗最小、效果最大化法则的物种呢?答案很简单:
这趟旅程唯一的目的是繁殖后代,而繁殖后代只有一个选择标准——留下最好的基因,所以淘汰率不是30%、50%、70%,甚至不是99%,而是99.6%。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的话,这个故事其实只遵守了两条原则:
一、让刚出生的鱼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顺利生长;
二、在选择基因的时候尽可能严格。
第二,回归简单不是一种现象和事实层面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认知的参照,就像GPS并不能代替你走路,但它能帮你有效率、有效果地到达你的目的地。不管是技术上、设备上还是你头脑中,如果没有GPS,就像那些路痴、路盲的人一样,在事实和现象层面上有再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都不能解决问题。
涉及到了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从原始人打猎开始都是有管理的,但是管理学是非常晚才出现的一门学科,它诞生的时间严格地说还不到一百年。为什么管理现象那么早,但管理学这么晚才诞生?这里需要一个机缘才能实现:人类在长期管理的过程当中,一直遵循着某种东西,但没人能找到管理学的第一性原理。
管理上的高人懂得怎么去管理,但他们也没有把行动当中无意遵循的东西提炼出来。
---------去掉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如无必要,绝不消耗更多的资源,增加更多的途径。
许多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上效率为什么那么低。其实就是在不必要的环节上有太多的浪费,一个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是不可空的。一个是受自身企业制度所限,不能很好或者说很充分的利用资源。反过来看私企或者外企,那效率就会不一样。
这节课内容告诉我们,纷繁复杂的事情背后都有简单的逻辑,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希望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通过表面的复杂现象,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就是透过表面看本质,总结出第一性原理。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我是无畏的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