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多追求结果性指标,少被过程性指标绑架
这是今天@葛叔文章中写的一句话,我看完觉得太好啦,于是拿过来用。
什么是结果性指标呢?
我是这样认为的,就是看你达成的结果。比如我跑步5公里,10公里,每天写作1000字,每天阅读30分钟,这就是结果性指标。
结果性指标之所以重要,就是它有产出的,有看得见的成果。
过程重要吗?过程也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往往是为了这个过程,忘记了初衷。很多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打卡拍照,有些人是真的在做,但是他们没有这个拍照打卡的习惯;有些人是假装在做,但是他们却有打卡拍照的习惯,或者说,他们做就是为了打卡拍照。
我知道有些人,就喜欢立“人设”,干什么事情都要拍照打卡,用这种方式告诉别人,他是什么样的人。但如果不是真的,只是摆拍,“人设”早晚会塌房。
现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流行,很多人爆火,但这其实不是他们自己的能耐,而是他们团队的功劳,是那些没有出镜的伙伴的功劳。文案脚本有人负责,视频拍摄有人负责,视频剪辑有人负责,宣传营销也有人在负责,镜头前的这个人他唯一的贡献就是在镜头前,把大家准备好的说出来,或者演出来。真正现场直播的时候,他不一定能够hold住场。
不是经常有那种歌手,你平时听他们的歌,那真的非常好。但是一旦要在现场表演,要live,一下子就露馅了。真正有能力的人,那是录音棚和现场一个样,录音棚是可以修音的,后期是可以加效果的,但是现场就不一样,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掩藏不了。
我今天才关注到,前几天,有一个很火的90后创业青年,参加了一个现场访谈和分享的直播,因为他的糟糕表现,得罪了几个顶级大佬,也暴露出他本人的短板,跟他之前的视频反差很大。
因为他之前的“人设”就是主持人,所以这次活动主办方是把他请过去,做主持人,还让他参与了分享。这是主办方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就是让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角色,如果这个人很有能力,那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能力,那就完蛋了。
结果就是这个人真的没能力,不能同时担任两个人,甚至连一个人的角色都没扮演好。有的人,以为自己采访了一些大佬,就把自己当成大佬了,这叫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的偏差。
其实我之前有观看过这个人的视频,就是感觉他在采访别人的时候,总是站在一个比对方更高的姿态去跟对方谈话。在跟别人的交谈当中,有一种傲慢感。
今天看完了他在直播过程中的表现,他表现出了更多的短板,一个就是不尊重别人,在人家说话的时候,一直在打断人家;还有就是说话太有攻击性了,很多时候,攻击性是代表防御。之所以会表现出攻击性,就是不想让人家靠近,不想让别人看穿你,看到你的脆弱,你的无知,你的自卑。
这个年轻人,借助短视频,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把他们那个号做得风生水起,说明他们选对了方向,但这是团队的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能力,他错就错在把团队做出来的成就,当成自己的能力了。甚至他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那个道歉视频,没有诚意,态度也不够。我估计这个道歉稿都是团队成员写的,他只不过就是读出来而已。